我们先奔赴安徽歙县,来到“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馆内收藏陈列的墨和砚让人目不暇接。歙砚名品繁多,据历史记载的就有数百种,最主要的有罗纹、眉子、金星、金晕、银星、银晕、鱼子、玉带、刷丝、角浪、枣心、龟甲、紫云等名贵纹理。
一方名叫“春意”的老坑龙尾石龟甲纹,上方是新春的柳条,柔梢披风,燕子翩跹,下方河水解冻,用手轻轻触摸,凉如春水滑如嫩肤。来自元代的名叫“硕果”的端砚表面的纹理看起来有些斑驳,粗看倒像饱经沧桑的老木。清代名叫“书页”的端砚,形状像极了半开的书页,卷起的一侧有明显的金色,仿佛读书人的手把它磨出了光彩。有一方名叫“抄手”的歙砚临背眉,模样像长畚斗,因底下可伸手而得名。
走着走着,有三五人在60年代的学生砚面前停住了。只见眼前的歙砚外围四方状,里面呈圆形,左上角一个三角形的小坑,磨出来的墨汁流到小坑里,毛笔就在那里蘸着写出一笔一画。有一方学生砚的最底部,墨汁似干未干,恍如小鱼在吐着一个个泡泡。时光仿佛穿越到了几十年前,当年的我们正是用这样的砚开启了笔墨的原始认知。
说到墨,我最感兴趣的是药墨。据传明代时,安徽歙县的制墨者程君房为使墨汁保存更久,在墨中加入了麝香、金泊、冰片、珍珠、公丁香等名贵药材做天然防腐剂,于是墨不仅有一股中药的香味,还能凝血、镇惊、息风、止痛等。90年代时,倘家里有一方麝香墨,小病不用看医生,直接用麝香墨磨出墨汁喝下去就好。这个神奇的麝香看起来像家常的香菇。我忍不住看了又看,恨不得自己也能拥有一方麝香墨。
好的墨色泽黑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轻轻弹击,有清越之声。好墨就如益友,接触多了,你就会被同化。因此,若某人经常和墨在一起,磨着墨用着墨闻着墨,甚至吃着墨,慢慢的,就会成为墨仙。书上有载:“如膏如露,濡毫之余,间用吮吸,灵奇之气,透入窍穴,久久自然变易骨节,澄炼神明,谓之墨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还有“静墨”这样的形容词。我想,和砚和墨打交道的,都应该有一颗安静的心吧。他们能屏蔽外界的喧嚣,独守内心的安宁,找到属于自己的芬芳。
走出博物馆,边上是加工的小作坊。有工人正在打制砚。有一位姑娘专心致志地工作着,刘海把她的大半个脸都遮住了。拿着相机和手机拍摄的我们嚷嚷着:“美女,抬一下头。”姑娘丝毫不为所动,仿佛她的身边,根本没有这一群好奇的游客。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看着她版画一般的身影,我不由得生出敬意。
棒棒糖王秋珍在《读者》《知音》《人民教育》《散文》《散文选刊》《伴侣》《博爱》《少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小说月刊》《国际日报》苏里南《中华日报》等中外报刊发表多篇,出版有《巧克力》《棒棒糖》《抢糖的孩子》等9部。编著《中学古文鉴赏辞典》《作文系列训练》等十余部。指导学生在《做人与处世》《羊城晚报》《中学生天地》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编辑班刊《金秋》已达46期,每期十几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