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打太极拳唱茉莉花,浙理工女老师在南

发布时间:2022/9/10 17:08:26   点击数: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51012.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郑琳

通讯员蒋文婷

“七大洲里,南美洲还没有我的学生。”年3月,浙江理工大学和苏里南大学合作创办的孔子学院急需汉语教师,经学校推荐、汉办考核,马自奋只身前往距杭州1万7千公里的苏里南。

在苏两年,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马自奋凭着她的坚强、勤奋、乐学、奉献为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中苏友谊的增进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归国数月后,应邀前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李学雄会长,代表苏里南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授予她“中国文化使者”的奖牌。

如今,她在苏里南播下的文化种子仍在生根发芽。

孔子学院开业典礼

攻坚克难,孔院办学的“拓荒者”

马自奋初到苏大孔院,除了她和两位院长,几间办公室,什么都没有。

招生难题迫在眉睫,马自奋一边找房子,一边准备公开课事宜。公开课大获成功后,她花了一周多理解、分析荷文问卷并形成报告,为学院制定课程计划和招生信息提供依据。由于书写习惯不同,无法分辨来宾留下的联系方式,她只能逐个去试,或电邮、或电话——办公室没有电话,用的是她自己的手机。2G的网络里邮件难以寄出,还常常被退回。

为顺利开展课程,马自奋承担了报名注册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学员,耐心答疑。其间,一位老夫人只带了美金,而非指定的苏盾,马自奋愿为其垫付学费,老夫人被她的真诚打动。随后,她和先生成为首期课程中最年长(86岁)、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们住处离学校最远,却风雨无阻从未迟到、缺课。

开课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教学环境带来的困难接踵而至。每次去教室,她不是顶着烈日就是冒着大雨,还要肩背手抱一堆“宝贝”:教材、白板笔、电脑、扩音器、音响、投影仪,甚至还要带上床单用作窗帘,防止白板、投影反光。她的课都在晚上,教室很偏,室外没有路灯。每次下课,一出教室便伸手不见五指。在治安不好的苏里南,即便如此,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尤其是那对老人,只有等他们告知平安到家,她才安心去准备晚餐。

教室周围的路坑坑洼洼,到了雨季,积水非常严重。一次课前又下起大雨,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问题,马自奋冒雨冲出教室,硬生生把枕木那样粗大的三根木头拖到积水中,临时搭了个木桥。那天,学生们踩着木桥顺利进入教室,她的衣服却湿透了。

意志坚强的她对上述困难有心理准备,但也有出乎预料的情况。首期课设在一个PVC板搭建的教室,室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甲醛味。每周二十多小时在教室,她的身体出现了种种不适,甚至两次在课内昏厥,恶心、头晕、视物模糊的后遗症自此伴随着她。即使这样,她仍坚持上课、没影响教学。

马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

循循善诱,汉语学习的“启蒙人”

两年间,马自奋承担了孔院最艰巨的教学任务,累计课时个。学生年龄跨度大、国籍多、生源广,多达余名——在每平方公里仅3.1人的苏里南,这是极大的数字。

“tobeagoodteacher”这一初心激励她每次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尽管连续三个学期都上基础汉语1段课程,但她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各不相同。

为提高教学效果,马自奋学习制作动画视频,录音、剪辑、拼接,不断琢磨、尝试,最终制作出一个个短小、生动与课文配套的视频,让“打开手机学汉语”变为现实,令汉语学习变得更轻松、便捷。

语言离不开文化。马自奋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增加一些短小经典的诗词、歌曲、绕口令等,如《茉莉花》一曲,是每期学生的必学内容,书法也被纳入课程之中,她自费为学生购买了毛笔、水写布等,让学生课外练习,课内点评。

马自奋组建了孔院太极拳队,周末早晚,亲自指导、训练。在孔院结业典礼、春节庙会、周年庆典等重要活动,她带队参加演出,广受好评。太极队组建一年多,她没花过孔院一分钱,还为队员争取到演出服装,最后使馆和总会给她送来了24套太极服。

马自奋开办了六个中国文化讲座,每一次讲座准备,在无参考资料、网速极慢的苏里南变得异常艰难。她甚至拿着父亲的书法卷轴向校长办及国际处求助,为讲座找到了一间大教室。

为了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她把苏里南华人画家请到教室现场挥毫;她还自费在教室组织中国茶文化、包汤圆、包饺子等活动。学生们的课程体验为孔院做了最好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孔院学习。

教副总统写汉字

随时随地,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我认为孔院教师不仅是汉语教师,更是文化、和平和友谊的使者。”工作之余,马自奋积极投身于各种文化活动,两年间参与活动数达48次。

华人定居苏里南周年庆典之际,歌舞节目精彩纷呈,马自奋觉得有必要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华人在苏里南的奋斗史。她向使馆递交《文化展可行性分析报告》,立即获准。凭着满腔热诚,她向华人画家、作家PaulWoei借到了文化展重头戏——华人登陆苏里南的历史资料。

为策划、组织文化展,假期一个月,她没休息一天。先是发起创建“苏里南书画摄影协会”,征集展品,接下来的每天,白天打车穿梭于苏里南各地,为文化展奔波,晚上挑灯夜读,撰写文案。一个月内,她撰写、翻译各种材料达27个,累计近4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化展3天吸引了千余位来宾前来观展,最重视休息的国度,竟有学校等机构临时组团参观。文化展新闻不仅上了当地报纸、电视台,还登在外交部网站上。“这是苏里南第一个综合性文化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苏里南文化部的Melisa女士如是说。

“文化无时不在,文化传播随时谁地都可开展。”一次在苏里南河上坐船游玩,有人过生日,马自奋随即把中文生日歌教给外籍船友,后带领他们在甲板练八段锦。印度党主席的生日party上,她送出父亲的书法作品,并现场用草书和行书写下“寿”字、介绍“寿”字文化,一下子吸引众人注意。

从苏大校园到中国使馆,从幼儿园到老人院,从椰林到KKF会馆、从独立广场到BGD度假区,甚至邻国法属圭亚那、加勒比海的库拉索、阿鲁巴岛国都留下她传播文化的身影。马自奋的公寓更成了文化窗口,她常常和学生、朋友分享美食等中国文化。

马自奋成功的文化传播,国内家人的支持功不可没。年过九十的老父亲多次挥毫泼墨;她先生为孔院购买、扫描教材,使首期学生用上了教材,他还负责把岳父的书法拿去装裱,购买毛笔、宣纸、水写布等送往苏里南。杭州的家成了苏里南友人来中国的据点,已款待6拨远方的客人。如对孔院有贡献的画家PaulWoei一家三口来杭州,她先生、女儿、女婿、侄女轮流陪同、盛情招待。彼时筹备文化展的想法还未诞生,PaulWoei一家已对杭州留下极佳印象。也因此,后来马自奋能顺利向其借到展品,他还另提供三幅极珍贵的油画参展。

精彩的汉语教学、热心的文化传播,使“马老师”成为孔院响亮的名片,受到苏里南副总统阿什文阿德新先生的接见。副总统对马自奋介绍的杭州概况、汉字的起源、发展等颇感兴趣,原定15分钟的接见,竟持续到45分钟。

请画家到教室

马自奋回国了,但她与苏里南的联系并未中断。她制作的动画视频还在被学生播放;她教的《茉莉花》、古诗《草》《相思》等还在歌唱、朗诵;她教的太极拳(剑)还有人在练;她送给学生的毛笔、水写布还在发挥着作用;她倡导成立的书画协会开出的美术书法班不仅有华裔学生、还有非华裔在学;她为苏里南文教部编写的《中苏文化对比》将作为补充教材应用于苏里南中小学校……马自奋留下的中国文化在苏里南被重视、传承,铸成了坚固的中苏友谊之桥。

心系苏里南华人华侨,身处国内、已经退休的马自奋不仅捐款资助侨胞、侨团,还在协助驻苏使馆、苏华总会做好“血脉相连”的寻根活动,希望帮助更多的侨胞找到他们的祖籍地。

马自奋携着“tobeagoodteacher”的初心来到苏里南,既教汉语,又传文化,授课地点不拘于孔院三尺讲台,更是她所踏过的每一片土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dxdm/1884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