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刘志和
刘志和老师
刘志和简介
刘志和,年生,黑龙江双城人,中共党员。
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年清华大学毕业;年起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系总支书记等职;年调任建筑设计院院长;年退休;年去世,享年76岁。
(简历由刘志和老师家属提供)
低调的人生
张伶伶建筑77
年7月1日晚,哈尔滨传来消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我工作后的领导,刘志和老师因突发心脏病去世。
年7月3日凌晨,我赶回哈尔滨。清晨,天气阴暗、细雨不断,这种让人阴郁的情形仿佛上苍也在为刘老师的离去而哭泣。我独自前往东华苑告别厅,去见刘老师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刘志和老师为人低调,待人谦和,低调到什么程度大家可能不甚了解。仅说一件事,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哈工大,刘老师作为学生代表站在邓小平同志的右手侧,左手侧为结构的学生代表唐岱新老师。这件事他从来没对人说起过,而每次重大活动或重要陈列,这张照片总会出现在显要的位置上!我们后辈人大多也不知道那个人就是当年的刘志和老师,直到偶然的机会从其他人那儿得知。还有一件事儿也很重要,年他被抽调北京,与国内的著名建筑师一起设计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我的印象之中刘老师是黑龙江省的唯一代表。这种荣誉和经历不仅令我敬仰,也为之骄傲。尽管我几乎是到处查证,也从来没有听过他本人谈及此事,直到年前后,在收集建筑学科发展史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当时刘老师与戴念慈先生等人一起讨论毛主席纪念堂方案的照片被找到,后被陈列在校史展览之中。照片上的刘老师是来自全国为数不多的人中的最年轻的一位。现在算起来这应该是四十三年前的事情了,刘老师那时恰好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我想那个年代,刘志和老师是哈建工的代表,这不仅说明哈建工当时在全国的地位,也是哈建工时代的荣耀。我们不会忘记。
年9月邓小平视察哈工大时与学生在一起(邓小平的右手侧为刘志和,左手侧为结构专业学生代表唐岱新)
年作为哈建工的代表参与毛主席纪念堂设计
(右一为刘志和老师)
我在大学时代,刘老师的业务水平就令我敬仰。尤其刘老师笔下的草图奔放洒脱,寥寥几笔,意蕴丰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我还历历在目,也是我后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楷模。在我读书期间,才听人说起刘志和老师后被选送到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应该是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马国馨总建筑师同期或相差上下一届,有一次在北京见面马总还问起刘老师情况。
清华大学建筑60级合影——一排左三是刘志和老师
我大学毕业后,被留校工作。当年刘志和老师正值年富力强,肩负使命的时期。那时他身材健硕,体态匀称,清晰的五官以两道剑眉显著成其特征。刘老师为人宽厚、善良、和蔼,对我们这批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关爱有加。我们每次碰面都会聊上几句,问问工作,问问学习,问问生活,温暖中带着长者的友善。尤其在我遇到困难时,他给了我鼓励,给了我帮助,也给了我引导。
正是由于刘志和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为人谦和的态度以及工作能力,自然而然的他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辅佐过常怀生、梅季魁两位系主任;也与郑忱、郭恩章、智益春老师一起在系里共事;后来他做过系总支书记、建筑设计院院长等职。实事求是的讲,刘老师的作用是特殊的,尤其在稳定教师队伍,抓好梯队建设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哈工大建筑学科的发展,应该有刘志和老师的一笔,这种色彩是炫丽,而不会褪去。正是他的宽阔的胸怀,和善的为人,那种不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甘做配角的低调品格,才是值得我们今天去感悟、去反思、去学习的东西。
年我随刘志和老师带建筑86级毕业设计,题目是“莫斯科小剧场及公园”的一个国际竞赛。那段时间我与刘老师交流很多,从选题、切入点、技术性和公园布局等方面时常讨论,然后再与学生分享。应该说那个年代的信息和资料十分有限,而且摸索着与“国际”对话的可能性,其实难度挺大。在刘老师的支持下,我们一起走过来了,从有限的结果看,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这也是我与刘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第一次接触性的“合作”,收获颇多。这之前刘志和老师参加过庆港大酒店的方案设计;这之后与邓林翰老师合作过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他还主持设计过中国驻苏里南大使馆等工作。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1-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2-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3-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4-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5-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6-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部分图纸: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07-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卡纸模型: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
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86级毕业设计的卡纸模型:莫斯科小厅艺术中心
作者:黄勇、高雪松,设计指导:刘志和、张伶伶(黄勇提供)
年6月建筑86级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合影,刘志和老师居中,他的左手边是张伶伶(黄勇提供)
刘志和老师观察庆港大酒店模型
年7月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主创者参加剪彩后留影(右起:刘志和老师、邓林瀚老师、唐岱新老师)
设计苏里南大使馆时在国外
年,安徽发生特大洪水,受建设部委派,我校驰援救灾。当时灾情严重、疫情不明、困难重重。在学校的领导下,组建了近人的救援队伍,除了校领导、团委、队医等必要的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是由建筑和规划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刘志和老师身先士卒,不顾家庭困难踊跃报名,在他的带动下,一支精干的队伍在特殊时期迅速集结完成。在安徽滁州,他与校领导前线指挥,我们分组带队到村镇。在紧张、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下,我们不惧困难,非常有效而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我校因此获得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联合颁发“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直到完成任务后我随刘老师一起陪同学校领导在建设部汇报的时候,才发现刘志和老师紧绷的神经真正放松下来。汇报结束我与刘老师等人去了一趟天安门,那天他的心情很好,我还给他单独拍了张照片。
年安徽救灾部分人员与当地领导合影(前排左二为荣大成书记、右二为刘志和老师)
年在安徽救灾工作中研讨方案,左起王金、刘志和、朱华
年秋冬在建设部汇报安徽救灾工作;右起刘志和、荣大成、张伶伶
年秋冬在建设部汇报安徽救灾工作的临时展板1(黄勇整理提供)
年秋冬在建设部汇报安徽救灾工作的临时展板2(黄勇整理提供)
年秋冬在建设部汇报安徽救灾工作的临时展板3(黄勇整理提供)
秋冬在建设部汇报结束后刘志和老师在天安门的留影(张伶伶拍摄)
在土木楼礼堂学校召开的安徽救灾工作表彰大会,右起刘志和、朱华、孟庄;第二排左三金广君(黄勇整理提供)
刘志和老师退休之后,正好是哈建大与哈工大合并的特殊时期,他对学院和系里的发展是关心的,也是热爱的。退休后他在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为学院的发展继续贡献着他的力量。他曾多次找我谈心,鼓励我坚持;建议抓好学科,带好队伍,务实工作。正是许多像刘志和这样的两鬓斑白的老师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情怀一直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正因如此,在那段特定的时期,我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我努力过,付出过;我坚持过,也执着过;我无愧,也无悔,更无怨。刘老师看到学院的发展是高兴的,看到学院的进步是兴奋的,每次聚会时他心情的愉悦会流露在他的面颊上,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到欣慰。
刘志和老师退休后作为教学督导认真工作(黄勇整理提供)
转眼离开哈尔滨十几年了,感慨很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刘老师对师母的长年关照,不离不弃,令人感动。刘老师的爱人姜新光也是哈工大建筑58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文体活动和学习都很优秀,做过班长和学生会干部,还代表哈建工参加过建设部主办的排球大赛。年刘志和老师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收到爱人突发脑血栓的电报,师母患病之后长年卧床,长达三十二之久,至年病逝。
年黄佳老师带领建筑58级同学写生后的合影,前排居中为黄佳老师,右三刘志和,他后面的深色衣服者是他爱人姜新光
姜新光哈工大建筑58级学生(刘志和老师的爱人)大学一年级的钢笔表现
回忆的思绪缠绵不断,天还是阴沉的,雨依然在下。
来到告别大厅,看到刘老师安静的躺在那里,面容还是那样的慈祥,没有任何痛苦,那双浓浓的剑眉依旧醒目,尤如当年他意气风发的年代,仿佛我也回到了那个青涩的时光。我默默的为刘老师献上了白花,向他鞠躬,而眼中的泪水却难以控制……
年7月15号,哈工大校报发表张伶伶撰写的纪念刘志和老师文章
在雨中,我踏上了返程的火车。
我心中只想说一句话:好人安息。
年7月4日发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