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拉美反建制主义经济危机和权威重建

发布时间:2021/3/22 2:10:24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是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8.html

自二十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政治舞台上共出现过四波反建制主义浪潮,每一波反建制主义均诞生于经济危机期间,反建制主义领袖在上台后又都会改变现行建制以加强权威。现有关于拉美反建制主义生成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类,但无论是社会经济解释、话语体系解释,还是政治制度解释都无法全面地阐释其周期性出现的原因。从拉美反建制主义的特点出发,本文认为拉美反建制主义实质上是经济危机下政治领导人通过动员群众寻求权威重建的一种方式。由于拉美受到政治社会与发展传统的深刻影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高度的对外依存性,传统治理策略又具有激进性,使经济危机在拉丁美洲周而复始地出现。在经济危机中,各种现存建制的权威会受到冲击,需要寻找新的权威来重塑民众对于建制的信任。拉丁美洲又具有崇尚权威的政治文化传统,魅力型领袖往往会受到青睐,反建制主义因此作为一种选项长期活跃在拉美政治舞台,即使经常被认为是特例的智利也并不能逃脱此种规律。

反建制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拉丁美洲最为活跃的政治现象之一。简单来说,拉美反建制主义就是政治领导人通过大众动员的方式反对现存建制,试图打破现有政治格局以实现对国家的改造,其代表人物包括智利前总统阿图罗·亚历山德里(ArturoAlessandriPalma)、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庇隆(JuanDomingoPerón)、秘鲁前总统藤森(AlbertoFujimori)、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HugoChávez)等。事实上,学者们通常把这些政治领袖所推动的政治实践称之为“民众主义”(Populism),然而在描述拉美这一政治现象时,反建制主义相比民众主义更为合适。

首先,民众主义的概念、内涵甚至译名至今没有定论,但其核心特点就表现为反建制主义,即强调政治领袖直接动员大众反对现行建制。学者们对于民众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描述,但重合之处基本都在于其反建制的特征。例如英国学者保罗·塔格特(PaulTaggart)总结过与民众主义相关的六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民众主义者敌视代议制政治”的内容。而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斯·罗伯茨(KennthM.Roberts)认为,“完备”的民众主义概念应同时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同样包括“绕过体制性干预和政治组织直接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这一内容。反建制主义因此是这一政治现象最明晰的表现。

其次,对于“民众主义”这一概念一般持有较为负面的看法,常常被等同于蛊惑人心、假民主、极端的民族主义、非理性选择等,无法客观地描述拉美反复出现的、通过大众动员的方式反对现存建制这一政治现象。事实上,并不能简单地将这一政治现象理解为政治领袖的权谋或政治策略,除了对权力的垄断之外,无论是庇隆、藤森、还是查韦斯,他们均利用大众动员的方式推行了当时有利于国家发展及民众福利的改革及政策。也正因为此,直至今日在阿根廷,依旧能见到大量关于纪念庇隆的内容;而在秘鲁,藤森的女儿藤森庆子(KeikoFujimori)连续两次在总统竞选中作为两名候选人之一进入第二轮投票,这表明这些政治领袖留下的并非只有负面政治遗产。相较于民众主义,反建制主义也就显得更为中性。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本文将采用“反建制主义”来描述拉美自二十世纪以来反复出现的这一政治现象,并尝试回答拉美反建制主义为何会周期性地出现这一问题。

一、拉美反建制主义浪潮的历史回顾

与其他地区相比,拉美反建制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经久不衰地活跃在拉美政治舞台。从二十世纪至今,拉美反建制主义大致经历过四次浪潮。

(一)第一波浪潮:20世纪头二十年

反建制主义的第一波浪潮出现在拉美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进程的阶段,代表人物有乌拉圭前总统何塞·巴特列-奥多涅斯(JoséBatlleyOrdó?ez)、阿根廷前总统伊里戈延(HipólitoYrigoyen)、智利前总统阿图罗·亚历山德里。这一波反建制主义反对的是与大土地所有制相关联的寡头统治方式。

拉丁美洲从殖民时代开始就形成了以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以大种植园、大庄园制为主。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拉美国家逐渐迈入工业化进程,城市移民和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出现变化。原有的寡头政治统治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一些拉美国家领袖便通过动员、拉拢这些未被纳入到现存建制中的新社会力量来赢得或巩固政治权力,并对原有政治制度进行改造。

以智利前总统阿图罗·亚历山德里为例,自年作为自由党候选人参加参议院选举开始,他便擅长发动煽动性的演说攻击现存权力机构,吸引工人阶级的支持。年竞选总统时,亚历山德里曾表示:“我希望成为一切反动精神的威胁,成为那些抗拒一切正当和必要的改革的人的威胁,因为他们是混乱和动荡的鼓吹者。”在公众情绪空前沸腾的气氛下,亚历山德里以微弱优势获胜。在当选总统后,亚历山德里试图颁布《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等一系列社会性法律,但由于议会反对派的阻扰,他的改革方案一无所获。在经历短暂军事政变后,亚历山德里下令修订年宪法,将智利改为总统制国家,强化总统权力、限制议会作用。然而军队最终控制了智利政局,亚历山德里以辞职结束了任职。实际上,早期拉美反建制主义基本都是以军人干政的方式告终。军人作为重要政治力量操控着拉美政治的走向,也使第二波反建制主义大多带上军人政治的色彩。

(二)第二波浪潮: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第二波浪潮主要形成于年世界经济危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国家数量较多,代表人物有巴西前总统热图利奥·瓦加斯(GetúlioDornellesVargas)、墨西哥前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LázaroCárdenasdelRío)、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庇隆。这一波反建制主义反对的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联的精英统治模式。

先前的拉美工业化进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拉美经济依旧随着国际市场的波动而跌宕起伏。到20世纪20年代末,拉美国家的出口比重至少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将近40%;像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甚至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随着年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拉美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到年,拉美出口额比年减少65%,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此情形下,拉美国家制定了增加经济多样化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计划,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成为这一阶段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模式的转变也带动了政治与社会格局的变迁。年代,拉美依旧是以农村人口为主导的地区,年,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这六个拉美主要国家中,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只有37.7%。但自经济模式调整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到年,上述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上升到69.4%,形成了大批工业无产者,工人运动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兴起。在这一阶段,工会不仅将自己看作是特殊的利益集团,而且也认为自身代表着“人民”。作为一支较为薄弱的新兴力量,它们的出现受到了一些政治领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gjqh/1841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