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大议长约翰middot德middo

发布时间:2021/4/21 1:39:22   点击数:

“在座诸位,谁没有在与西班牙或英国的战争中失去亲人?那是保皇党还是共和党的血脉?不,那是荷兰的血脉,我们的血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征服洪水,开疆拓土,辛勤劳作,挣得福报。在村镇和城市,在陆地和港口,唯有团结一心,才能保住自由。这,才是荷兰雄狮在徽标上一掌七指的含义,这,就是我们的纽带。诸位的自由也是我的自由,为维护这份自由,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荷兰历史电影《米歇尔·德·勒伊特》中约翰·德·维特于年当选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议事会大议长(raadpensionaris)时的演讲。

当时的共和国在经济上居于世界首席,远赴各地的商船收获颇丰,然而海军却在英军的炮火下节节败退。此时距共和国上任执政官(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二世的突然死亡已有三年, 的遗腹子不过总角,28岁的德·维特上位就任,在 次无执政时期再一次将大议长这一官职变为了实际上的共和国 。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故事。

约翰·德·维特(JohandeWitt,-)

年5月,荷兰和英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导火线是英国攻击荷兰商船,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船舰行动。

7月8日,两国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 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

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

荷兰租用的武装商船不敌现代化的英国海军,也缺乏一个可以运筹帷幄的 海军上将。此时共和国的商船和渔业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议事会内的摄政者受到质疑,即使奥兰治家族的继承人只剩一个幼儿,仍是收到了越来越高民众呼声。

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德·维特成为共和国的大议长,在灾难之年降临以前,国家的所有权力都在他手中汇聚,而他,也将成功解除英法两国的威胁。

此时的英国,经过通过内战和整体改革,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Cromwell,-)大权在握,这使英国的对荷政策产生了一些变化。克伦威尔在年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了英王查理一世,而荷兰的上一任执政官的遗孀,玛利亚·斯图尔特,正是查理一世的女儿,也是潜在的王位继承者查理(后来的查理二世)的姐姐。政变上台的克伦威尔当然不想让玛利亚的儿子上位,因为那无疑会让荷兰成为斯图尔特家族东山再起的后盾。于是克伦威尔和德·维特达成协议,保证奥兰治家族的小王子远离荷兰政治中心,英荷就可以休战。

年4月5日,英国和荷兰签署《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认同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的规定,在英海域内向英国旗致敬,并保证停止支持英国流亡王党分子,罢免奥兰治家族成员的一切职务。 次英荷战争结束。

油画《面对威胁的天鹅》

天鹅后方的蛋上小字写有“Holland(荷兰)”字样,下方写有“raadpensionaris(大议长)”,远方写有“Vijandvandestaat(国家的敌人)”。此画的创作年代在年前后,以此天鹅暗喻约翰·德·维特。

此后,德·维特开始一个野心勃勃的海军重振计划。他增加投资,招兵买马,以保证商旅航行的安全,并奠定了共和国海上实力的基础。但是大量的财政预算被投入到海军身上,陆军被暂时的忽视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日后留下了隐患。

此时荷兰的商贸仍蒸蒸日上,德·维特主要的目的是为共和国海上贸易的和平扩张创造条件,这也意味着共和国能够从和平的国际局势和相互制衡的权力中获利。因此德·维特基于精细权衡考量过的国际关系,实行积极中立的政策。

例如在至年的 次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军队侵犯丹麦。荷兰船队远航的重要航线穿过位于交战区的松德海峡,为了共和国的商贸利益,荷兰出兵支援丹麦,强迫瑞典休战并签下和平条约。

荷兰与英法的关系最为重要,在那时,这三个国家间的关系决定了整个西欧局势的走向。德·维特用一系列协约维护着同这两国的关系。

年,德·维特和法国签订盟约,约定任何一国受到第三国攻击时另一方都要出兵支援。法荷同样签定了贸易协议,共和国南部的潜在危险暂时解除。

年查理二世复位,英荷关系发生变化。威廉二世的遗孤当年还只有十岁,作为舅舅的查理二世身为英国国王,当然无法影响荷兰内政,不过克伦威尔的反奥兰治政策确实是结束了。年英荷签定友好协议,协议并无具体重要的内容,但维持延长了英荷法之间的平衡。共和国在国际秩序中拥有枢轴一样的位置,荷兰贸易继续繁荣发展。

年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在海军上将米歇尔·德·勒伊特的指挥下,荷兰取得了胜利。年7月31日,两国签订了《布雷达和约》,英国放宽了《航海条例》,放弃了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并归还了在战争期间抢占的荷属南美洲的苏里南;荷兰正式割让哈得逊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现在的纽约),并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和约实际上意味着英荷两国在殖民角逐中划分了势力范围。德·维特发扬平衡政策,为了避免积怨将英国赶入法国阵营,并未在布雷达和约中羞辱英国,达成了温和的和平条件。第二次英荷海战随之落下了帷幕。

这可以说是那个短暂的辉煌时代的制高点。

参考资料:

Wielenga,Friso.,GeschiedenisvanNederland:vandeOpstandtotheden.,,Amsterdam:Boom

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杨豫,《三次英荷战争的经过》

排版:Senna

文案:Senna

审核:Fio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gjqh/1846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