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46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第46节印太之眼
澳洲大陆的基本地理结构
地缘政治学上,将澳洲大陆及其位于太平洋腹地的岛屿称之为“大洋洲”,意为大洋环绕的陆地。考虑到它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以及无论在英国主导的世界,还是美国主导的世界中,孤悬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充当的都是一个印太观察者的角色(而非主力出击者),我们可以将之形容为“印太之眼”。
澳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在地理学上,面积大于澳洲大陆的陆地被称之为“洲”,小于它的称之为“岛”。真要以其人口潜力来说,其实更应该被视为一个岛。整片大陆虽然面积有万平方公里,真正适宜人居的土地却是不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当然,考虑到南极洲也是大洲,澳洲大陆好歹还有多万人,所以就不用纠结它是洲是岛了。
从中国人的感觉来看,澳大利亚的纬度区间貌似是不错的,南回归线横穿澳洲大陆。中南部整体属于亚热带范围,北部属于热带区间。如果镜像叠加到东亚,并且将海岸线大体与中国对应的话,当日英国建立第一块殖民地的新南威尔士,对应的是从是从山东半岛到长三角的区间。悉尼这个最早建立的中心城市位处江苏中部。主要城市中位于南北两端的达尔文和墨尔本,则与曼谷和石家庄相去不远。
做此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身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一切都是跟东亚的情况反着来的。比如墨尔本在澳大利亚北部,但对应到东亚的话就是在南部。另外四季也是倒转的,北半球在过冬时,南半球是夏天。以至于澳大利亚的孩子,从来没有在圣诞节看过下雪。
纬度并非是决定环境的唯一因素,地理结构和地势影响同样很大。在大家熟悉的板块找个比较对象的话,你会发现整个澳洲大陆在地理结构上,与美国本土颇有几分相似。在美国本土,西部为属于科迪勒拉山系的一系列山脉、高地所覆盖,东部则沿海岸线延伸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两大高地之间则是由密西西比河流域所覆盖的低地区。
澳大利亚的情况同样如此,西部高地被统称为“西部高原”,东海岸山脉叫作“大分水岭”,中部就被叫作“中部平原”。甚至比较美、澳两国的人口分布,都会发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现象。只是具体到绝对数量,澳洲大陆时下却只有多万人。
不管是从纬度上比照东亚、东南亚,还是在地理结构上参照美国,多万平方公里的澳州大陆,怎么看也不像是只能承载两千多万人。在北半球,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同样是两个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与澳大利亚相当的板块。这两个板块人少的原因大家都清楚,一是纬度过高、离北极太近;二是与北极之间没有高大山脉作为屏障。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气候过于寒冷。
整体处在亚热带、热带区间的澳大利亚,问题显然不是出在温度上。这片大陆的问题是降水。由西向东来对比的话,美国西部山地高原的条件,要比澳大利亚西部高原要好得多。在美国西部高地,环境肯定是没有沿海湿润,靠近墨西哥的地方还有几片沙漠存在,但在澳大利亚西部高原,沙漠却成了主角。西部高地整体干旱所导致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没有办法收集到足够多的雨水,滋养中部平原区。
澳大利亚的这个“中部平原”内部还可以分为两个区间:西北部的“大自流盆地”,以及东南部的“墨累河-达令河平原”。后者是澳洲大陆唯一一条发源完整的水系,前者从名字就能看出会有问题。稍有地理常识的人应该都意识到了,这种自产自销的“自流”状态可不是什么好事。意味着周边高地所收集到的雨水实在是太少,少到不足以冲击形成与海平面持平的平原。更意味着那些从高地带下来的盐份,必须在陆地沉积造成土地盐碱化。
受益于东部沿海的“大分水岭”还有不错的降水,大自流盆地的情况还不至于像亚洲中部那些沙漠化盆地一样糟糕。地质时期,大自流盆地的岩层之上形成了一层“不透水层”,使得涵养地下水的能力不错。那些东部降水流渗流到土壤与不透水层之间后,可以通过自然泉眼和人工机井喷涌到地面,为人类和动植物所利用。表层土壤保护,同时大大降低了这些珍贵水资源的蒸发量。
不过内流所造成的矿物质含量较高情况,对这一板块的地缘结构依然有很大影响。简单点说,这些有点点咸的水可以供牲畜饮用,但却不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离大分水岭越远,西部高原越近,含盐量就越高。对比美国的情况你会发现,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如今已经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与东海岸的情况相仿,而澳大利亚的这个克隆姐妹花,最多只能发展脆弱畜牧业(稍微开发过度,就可能沙漠化)。
总体来说,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和大自流盆地,都是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事实上,即便是更多依托大分水流,能够外流的“墨累河-达令河水系”,也和西部高原外围地区一样,属于半干旱气候区,许多支流未流到干流时就已经消失在内陆,甚至属于夏季才有水的季节河。
南半球的“撒哈拉”
澳洲大陆中西部干旱的锅,归根结底还是纬度的问题。在东亚大陆,秦岭-淮河是最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分界线以南的中国南方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基于对“南方”温暖、湿润的固有印象。中国人一提到“亚热带”,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然而“亚热带”在汉语中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气象学同义词——副热带。通常情况下,副热带这个标签是在天气预报中同“高压”二字组合在一起。一旦做天气预报的小姐姐,口中说出“副热带高压”几个字,那就意味着闷热的天气即将来临。对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的心理影响,估计只有“西伯利亚寒流”可以与之“媲美”。
在急需农业用水的夏季,副热带高压带的暖空气却处于下沉状态。降水需要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过度下沉,不仅会让人感觉闷热,更无法与更高层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由此造成的一大后果,则是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区域,分布着世界上大多数沙漠。不过副热带高压也不能完全和沙漠气候划等号。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这条气压带造成的干旱现象,主要都集中在大陆的中西部。东南沿海反倒能形成温暖湿润的季风性或海洋性气候。
既然副热带高压那么可怕,有没有可能逆天改命呢?这个还是有可能的,如果在副热带高压带上,横亘有一处海拔足够高的高地,就能迫使暖湿气流爬升,在大陆腹地形成更多的降水。你会看到,虽然南、北纬20度——40度区间,都是副热带高原的影响范围,但处在这个区间的:中国南方、中南半岛北部,印度北部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农业区。
庇护上述地区的是青藏高原。论海拔和体量,地球表面没有能比得过这片世界屋脊。如果不是青藏高原的存在,以及受此影响形成的夏季风现象,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上述区域,将毫无疑问的沙漠化,人类文明史亦将就此改变。事实上在南亚次大陆,身处次大陆西部的印度河流域,便已经遭遇了这个“副热带沙漠”魔咒的影响,形成了横跨印巴边境的“印度大沙漠”。
有山就有机会逆天改命,那要是没山呢?那就悲剧了。受副热带沙漠魔咒影响最大的当属覆盖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这片总面积高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由于在地质时代形成足够高的隆起,使得这条世界最大沙漠带贯穿了整个北非。
回头再看澳大利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占澳洲大陆总面积60%的西部高原,平均海拔不过─米,所谓高原之称只是相对于海平面。整个西部高原有35%的土地直接就是沙漠,其它的也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即便是我们用来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做对比的“大分水岭”,平均海拔区间同样只有-米。这样的高度充其量只能让大分水岭两侧的降水情况变好点,想影响整片大陆的大气环流几无可能。
现实生活中,由于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同出于英国殖民地,又同样地广人稀,且为盟友关系,会被经常放在一起归类。刚才我们则从纬度区间和地理结构的角度,将澳大利亚分别与中国美国做了对比。要是做气候环境对比的话,把澳大利亚镜像翻转叠加到北非及对应的东地中海地区才是最准确的。
澳大利亚的大陆部分总共被横平竖直的分为五个州和两个领地(另外离岛属性的塔斯马尼亚也建有一个州)。除了首都特区属性的堪培拉以外,每个正常的州和领地都拥有自己的海岸线。作为一个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国度,你可以想象,人口必定主要集中在这些联邦成员的首府。参考“澳大利亚-北非/东地中海”纬度区间比较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六个首府加上堪培拉,总共七个城市,除了孤独的身处大陆另一侧的北领地首府达尔文,对应的撒哈拉以南的尼日利亚以外,其它身处东南、南部海岸线的六个城市,几乎完美处在旧大陆西部文明的摇篮——地中海气候区。
比如第一大城市悉尼的对应位置处于东地海中央,首都堪培拉的位置对应希腊文明的摇篮克里特岛,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的位置则与雅典相去不远。换句话说,做了这个直观对比以后,你会发现如果想在大家熟悉的北半球给澳洲大陆找个影子的话,北非(包含东地中海)才是最好的参考对象。最主要的区别,无非是北非东部有一条能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供水的尼罗河,而澳大利亚在相应位置上,靠的是“大分水岭”额外补给东部的水资源。
将分处东、西半球,纬度区间相当的加拿大和西伯利亚做对比,有助于大家理解寒冷气候对这两个板块的地缘影响;将澳大利亚比作“南半球的撒哈拉”,同样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干旱对它们的共同影响。。按照这个思路延伸的话,排名世界第一的“南美亚马逊雨林”,以及排名世界第二的非洲“刚果雨林”,也是一对分处不同半球的双生兄弟。
此外大分水岭与海洋的距离过近,不似阿巴拉契亚山脉与海岸线之间那样,拥有宽阔的平原带,也是制约澳大利亚人口潜力的重要原因。这事倒不能只怪大分水岭不给力,没有给自己的东麓冲积出足够的冲积平原。沿海山脉要想延伸山麓平原,除了有足够的降水运输泥沙以外,还要在对应的海区有缓慢入海的大陆架。否则再多的泥沙下去,也不够填满。
澳大利亚的大陆架主要在北部延伸,自然条件最好的东南海岸反而非常的有限。加上山脉本身的体量也有限,造成大分水岭外围的沿海平原严重不足,无法跟美国东海岸相媲美。鉴于上述原因,澳大利亚的耕地面积仅占国土比例的6.19%。不过就此说澳大利亚就目前这点人口潜力也是不对的。农业用地除了耕地以外,还包含畜牧业。后者虽然畜养人口的能力差点,却可以用来养殖大量牲畜。
就澳洲大陆的气候环境来说,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温带海洋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以及西南沿海的“地中海气候区”。北部沿海则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区,以及一小块热带雨林。虽说耕地面积少,但澳大利亚却也并非撒哈拉沙漠那样遍地黄沙。北部的热带草原地带,以及半干旱气候区属性的“中部平原”还是很适合发展畜牧业的。这部分草场在澳大利亚的国土中能占到差不多一半的比例。区别在于降水更丰富北部草原,更适合养牛;中部的半干旱地区更适合养羊。
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牛、羊制品都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客。如果没有地缘政治影响的话,依托中国这个大市场,光靠卖矿产资源和初级畜牧产品,澳大利亚的日子也能过得不错。可惜的是,让一个自视先进文明一员的发达国家,接受如此经济定位,从心底就会很不舒服。
澳大利亚联邦的诞生
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一个国家控制一个大洲的情况呢?年-年期间的西班牙帝国看起来可以算一个。这六十年时间里,西班牙国王同时也是葡萄牙国王。鉴于南美洲几乎是由伊比利亚双雄对分,说西班牙统治整个南美洲也不为过(虽然殖民地仍然分两个体系)。不过可能会让强迫症感到有点不舒服的是,这一时期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在大陆东北端登陆建立殖民地,演化形成了不属于拉美体系的“苏里南”(荷属圭亚那)及“法属圭亚那”两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世人一直说大英帝国控制了整个印度,或者说南亚次大陆,其实大陆沿海也还有些许葡萄牙和法国殖民点。一定要完美主义者的话,能将整个大陆及主要附属岛屿控制在手,说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洲底气会更足。依此标准,当年完整控制澳洲大陆和新西兰的大英帝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整个澳大利亚的腹地都是一片干旱的荒漠之地,只有沿海地区算是宜居之地,那么这个国家的内部分区就很容易做了。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每个拥有海岸线的联邦成员,向大陆腹地延伸边界线就行了。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表现出了他们的数学“天赋”。无论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是美国,你都会发现只存在于地图上的经纬线,成为了划界的主要参考。
虽说经纬线划界,让人看着有些儿戏,但澳大利亚的诞生倒并不是强行的行政分割,还是有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前面说了,英国人最先登陆的是悉尼所在地区,然后据此建立了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此后将近五十年间,英国在澳洲大陆实际都只拥有这么一个殖民地。好在澳大利亚的位置对于欧洲诸国来说,实在太过偏远。间或有法国这样的老对手想来挑战一下,也很快失去了兴趣。
只建立一个殖民地不是英国不想扩张,而是没有足够的人力。在对自由移民没有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英国只能把有限的囚犯,集中输送到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包括为了防止法国登陆,往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上分流过小部分。从这个角度说,一定要说整个澳大利亚是囚犯建立的虽不准确,但说新南威尔士州和塔斯马尼亚州是囚犯开发的,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直到年,受韦克菲尔德理论的影响,英国方开始在澳洲大陆系统的组建“自由移民”属性的殖民地。考虑到自由移民不愿意与新南威尔士的囚犯为伍,被命名为“南澳”(南澳大利亚州)的自由殖民地,登陆点选址在墨累河-达令河河口附近。在此建立的“阿德莱德”城后来亦成为了南澳首府。
与新南威尔士一样,这一地区同样属于英国人最适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又有外流河的淡水可以利用。自由殖民者们希望能够如美国开拓密西西比河平原一般,把南澳建成澳大利亚的新希望。如果再与美国对比的话,东-西排列的新南威尔士与南澳,多少有点像北美十三殖民地的南、北方。甚至地缘属性同样是一个更“自由”,一个更“不自由”,虽然这个“自由”的性质不太一样。
既然有自由民的加入,扩大了澳大利亚的开发深度,但人力缺口依然很大。好在淘金热很快就来临,除了新南威尔士南部以外,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地区同样发现了金矿。这些成倍涌入的新移民,在后来的历史中让澳大利亚的其它海岸线,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港口城市,并建制出西澳州、北领地、昆士兰三块殖民地。同时金矿资源最为丰富的新南威尔士南部,又以墨尔本为中心分治出了本土面积最小的州——维多利亚州。
至此,澳大利亚集齐了七名内部成员,分别是:新南威尔士、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昆士兰、北领地,以及塔斯马尼亚。年,在殖民地管理问题上向来灵活多样的大英帝国,最终允许澳大利亚组成“澳大利亚联邦”。
顺便说一下,有钱的确是好。墨尔本在凭借金矿发迹成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并独立建州加入联邦之后,与老政治、经济中心悉尼渐成分庭抗礼之势。双方为了首都之位争执了快十年时间。联邦政府只得在年参照华盛顿,作出了个和稀泥的决定,在两大城市之间选块好地构建新都,由此生成了现在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只是这个首都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实在不比上悉尼和墨尔本,以至于很多人经常把后两者误以为是澳大利亚首都。
-END-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温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