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好奇不减,探索不止自然科学艺术展亮相IO

发布时间:2021/6/3 6:35:55   点击数:
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pf.39.net/bdfyy/zqbdf/200921/8231855.html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遥远的过去,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对自然万物的未知与神秘充满敬畏与崇拜。而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推进了世界“祛魅”的进程,也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裂隙。当自然资源与艺术灵感面临枯竭的预兆显现,人类也重新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19世纪德国科学家、生态学创始人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认为,自然生态的发展历史赋予任何自然存在物平等权利与利益,所有自然存在物都在生态系统网络上表现为其中联结的一点。因此,让自身投入自然的怀抱,保持探索的好奇心,是个体生命凝聚力和内在活力规律的复归。[1]艺术作为自然和科学的桥梁,也是恢复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失去许久的亲密关系的途径。

近期,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联合博物杂志,推出的“海克尔、白垩纪和倭瓜——自然科学艺术展”,在五个展厅中分别呈现“失落的族群”、“凝固的时间”、“时间的螺旋”、“自然界的艺术形态”、“内太空的繁星”、“与宏观相对”、“看不见的动物”、“蘑菇·菌”八大主题,展出超过件来自世界各地收藏的自然物、博物学展品原件及复制品,以及受到自然以及人类所处特定生态系统的影响创作的艺术作品。当这些自然造物与人类艺术创造物处于同一空间,我们能通过更直观的对照寻得二者之间的衍生逻辑。

展览现场

01

时光的印记:从自然物及其化石中认识自然

来自远古的恐龙骨骼、凝固了时间的琥珀、日积月累形成的贝与螺,都是自然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而人类正是能够通过生物留下的这些痕迹来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历史。

恐龙存在于亿万年前的时空,最初是作为新的生命形态出现在遥远的三叠纪,历经生物的演化与繁盛,最终落幕于中生代最后的纪元——白垩纪。自17世纪以来,恐龙化石开始不断出现于考古学家和公众的视野,这一充满魅力的失落族群在人类的想象中日益丰满其形象。在一号展厅中央,三只按照1:1的比例复原的恐龙骨骼模型位于最显眼之处,8米的长巨型三角恐龙以庞大的体型昭示着这一神秘种族令人震撼的存在。站在这些庞然大物身侧,我们不禁抬头仰望,感叹生物进化的神奇之处。

一号展厅中“失落的族群”主题现场图

八米长的三角恐龙骨骼模型

相较于恐龙的巨大体型,展示于这一展厅角落隐藏房间中的五十个琥珀就显得精致迷你。由树脂包裹着掉落于其中之物、经受地球岩层的高压高热作用后质变凝结而成的琥珀,封存着远古时光的某一个瞬间。在展览现场,踩在咯吱作响的树叶上,在灯光下近距离观察散布于模拟树桩展台上的珍贵琥珀实物,植物碎片、甲虫交配、蚂蚁打架……远古时期生物的动态行为在此定格,成为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历史照片。

一号展厅中“凝固的时间”主题现场图

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历史照片——琥珀

傍海而生,潮汐涌动,斗转星移。将视线从陆地转到海洋,五号展厅中呈现了一千余个精美的贝壳、海星、海胆等海洋生物展品。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软体动物分泌的钙化物形成坚硬且有韧性的壳,当它们死去,壳和生物遗骸仍能留存百年不被侵蚀。这些遗留物成为海洋生物的时光见证,在人类历史中也留下重要的身影,从旧石器时代起它们就进入人类的生活,走进神话和传说里,被当作具有符号意义的装饰、宗教中的圣物、货币,甚至成为数学家、艺术家、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源泉。

五号展厅中“时间的螺旋”主题现场图

展览展出的海洋生物

02

探索与记录:从博物画到现代摄影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从手绘博物画到依托现代器械的黑水摄影和微观摄影,伴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观察和记录自然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在人类只能用手工方式记录世界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科学与艺术共存的视觉形式,博物画成为人类留存生物信息的重要方式。环绕于一号展厅的墙面,展出了余幅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博物画。这些来自欧洲、美洲与来自中国、日本的博物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博物学文化和特色的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一号展厅中“自然界的艺术形态”主题现场图

西方治学之道普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gjxz/1853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