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举办的年青年设计师论坛顺利落下帷幕,以下是“惠董”联合创始人董孟秋先生关于“预见未来设计”的演讲全文分享。
中国古典家具行业,也是大家通俗说的红木家具行业,这个行业近几十年来给设计师的普遍印象一来是“豪”,造价十分昂贵,二来是“土”,很难找到设计师们需要的“设计感”(泛指),难以使用、亦造成了大量浪费。事实上,代表中式家具文化高峰的极少数经典精品家具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市场上即使是仿造作品,能供空间设计师使用的好的家具仍然不多,更不要提基于精粹文化的再创造。
市场上项目普遍现象(泛指)
社会新贵们受传统理念的熏陶,新宅里一定要配上成套的古典(红木)家具,彰显一下富有的状态,同时隐射传统持重和家族品味,这是社会经济条件往成熟发展的特征。我们发现很大部分空间不单单是使用家具的款型雕刻特别繁缛,装饰的护墙板和天花也作重雕处理,重工重材,一个造价项目下来往往造价相当昂贵,彰显了“豪气、有实力”是必然,但结果往往是“富气有余、文气不足”。以上也是目前从硬木产业引发的关于设计文化匮乏的问题思考。
大量导致这个现状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传统的家具行业从业者大多是乡镇企业家出身,或是木料商人或木工出身,因此文化知识层面和审美品味鉴赏有限。这类精细制造业,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往往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因此这么多年这个行业很难有高水准的产品出现。
“雅豪”确是一个很口语化的表达,准确的讲,“雅”需要设计美学的注入,既有传统人文修养,又带有现代新颖气息,是对设计文化的拷问;同时无缝匹配精湛的制作工艺,是对加工制造的拷问;“豪”不仅是指昂贵的材料,而要注重精细的选料标准。选料、制造细节、时间等一定程度上需付出许多隐形的成本。
市场上圆桌示意
以下以惠董三件作品为例,尺度由大至小。
第一件是惠董去年完成的3.2米直径的16人位大圆桌。
明代有半圆桌,清代和民国有那种小型的重雕圆桌,因此秀丽、兼具实用的大圆桌在形体上没有原型可考。
美国的家具设计大师DakotaJackson的一句话我十分认同,就是设计一件新家具的时候必须回到它最本质的状态,这样才有创新的可能。大圆桌最基本的三元素就是三个“盘”,即转盘-陈设,面盘-使用,底盘-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套高强度、灵活的骨骼,还要一件典雅、当代感、大气的外衣!另外木材的自然胀缩是圆桌技术上最难解决的问题,边框的伸缩缝时间一长,汤汤水水都进去,很容易变质发霉。
寻找最简洁大气的明式语言,是我思考的主线。将明式方桌的圆包圆接绦环板语言沿弧面变形,转盘也采用最素的指甲圆线脚。底盘采用明晚期单翻马蹄条桌腿的语言,简洁沉稳,同时整个底盘吸收大木梁架构造,层层出挑,留出足够的下盘空间。这张正立面图有一种建筑感,是一种古典与现代语言交织的感受。
这件家具由于使用需求特别大,整体的话,一般户型和电梯是进不去的,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深入考虑到了这一点,化整为零,用燕尾榫作为拆卸的主结构,将每个部分灵活链接。另外创造性的用了“沉板”技术,将面芯直接沉入到边框的结构,这样就不会出现“伸缩缝”这一构造!当然内部的榫卯构造与咬合非常复杂。
为了使得造型更加流畅,所有边框料和面心料都是扇形的,配合流畅的木纹,这样整个桌子的效果整体感非常强!
现场效果
第二件作品是一章木椅,最左边这件是王世襄先生珍藏的扇形南官帽椅,相信很多的设计师在设计方案都参考过。我们对这张椅子引发的思考是“在不改变大构架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中国的文字表达可谓博大精深,面对同样一种含义的表达,可以用白话文、文言文、诗词、成语多种文体。经典的明式家具就好比“文言文”,已经是言简意赅,我们思考的是在精密制造技术进步的今天这个造型能否跟随技术再简到极限。“惠董高背椅”的减法之后,又产生出新有的简洁与流畅。
第三件作品尺度更小,是一把“茶刀”。这十年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茶道”文化空前兴盛。普洱茶饼质地很紧致,需要工具层层破开冲泡,这里便会用到“茶刀”。一次朋友请我去大可堂喝茶,我发现他们使用的茶刀简陋无比,就萌生了设计一款新茶刀的想法,我选用的木料是苏里南的蛇纹木,这是一种珍稀木材,特点就是华丽,我们希望这把茶刀不单单合手实用,气场必须直指人心,开茶饼有一种仪式感在里面。大件家具剩余的边角料我们开发了很多文房产品,慢慢积累,也形成了一个系列。
目前可拷的称颂极佳的古典器具们,具备各个不同时代的风尚,哪怕杂糅到现在需求各异的空间设计风格中,我认为也是十分有意趣的,并不意味着无用或“过时”,设计师们就是应在各种时代好处中调和“时髦”感受。作为古典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是这个时代的勇士,如能结合现代的精神,通过空间、尺度、纹样等设计新形式,达到装饰空间甚至影响人的精神面貌的作用,则是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雅”的意义大抵来源于此。唯有“雅”(用心铸造)方能升华“豪”(时光)的价值。经常听设计师朋友讨论到,设计创新要预见未来;我的观点与实践是,设计是与时俱进,恰如其分。因为这份“恰如其分”的经典可以穿越时空,具有长久的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