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不会贸然拍摄制作

发布时间:2023/12/9 11:59:27   点击数:

本报记者张靖超上海报道

在年春节档和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分别豪取46.87亿元、40.29亿元的票房,也以高口碑被誉为“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加速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同时,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郭帆,一跃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领军人物。

在近日举办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郭帆的每一次亮相,也都有大量科幻、人工智能、电影等领域的从业者主动上前与其攀谈。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对话中,众人对郭帆常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时候拍《流浪地球3》”,二是“怎么看现在的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郭帆也不止一次的表示了焦虑。“现实生活其实挺科幻的。”郭帆说:“其实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已经有包括演员年龄老化与年轻化的处理、声音复原修复的处理、以及数字人的制作等AI技术的应用,当时我觉得像ChatGPT这种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在年前后的出现,所以我们才会把故事编成那样。没想到一上映就出现了,这是措手不及的。”

对于《流浪地球3》,郭帆表示,不会马上开始拍摄制作,在此之前会先去进行一轮对AI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考察,“我要搞明白,它是一个技术手段,还是一个物种。我又该如何把它呈现在大银幕上”。

ChatGPT带来的冲击

在《流浪地球2》片尾,人工智能MOSS对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承认,它是造成“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木星引力危机”和“太阳氦闪危机”的元凶。

而在电影上映前后,ChatGPT也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关于AI的“恐怖谷效应”。

“我们在《流浪地球2》的制作过程中,也在使用AI,比方说几位演员的年龄老化和减龄、声音的复原跟处理、全CD的数字人的制作,都是一些尝试。比如说我们看到每个镜头一个年轻化的面貌,它大概也会被刷新,迭代个五六百代,然后生成一个结果,在那个时候你会让它基于一个样本去生成。”郭帆说,“我今天发现,虽然我们当时的方式方法和现在许多AI公司数字人制作的方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今天不需要大量的试错了,只需要我们有一段对这个场景或者这对这个人物的描绘,就可以生成一个视频或者一个图片。虽然当时也有类似的(方法),但没有达到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果,更令人惊讶的是,你对未来的展望,它再过一段可能过一个月之后又是一个变化。”

郭帆回忆称,当时他预测像ChatGPT这种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在年前后出现,但现实的发展速度却超出了他的想象,以他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发展了下去。

“之前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它的应用没有那么便利,但是这段时间它会变得突飞猛进,你能看到比较理想的成果,包括我们能够看到完全通过一段文字去描绘出整个场景、角色,甚至于在手机上很难分辨出来他是不存在的演员、不存在的拍摄视频,完全颠覆式的技术已经出现了。不管是美术还是动画,我想它会很快会解决,所以慢慢这个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越来越少。”郭帆如是说。

在《流浪地球2》中,MOSS已脱离了人类掌控,而在现实中,人工智能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影视创作?郭帆坦言,这也是他在过去几个月里对此也非常焦虑。

工业3.0的可能性

在近几年的影视行业,韩国凭借电影工业化的日渐成熟,在国际舞台上推出了《寄生虫》《苏里南》《黑暗荣耀》《鱿鱼游戏》等优秀作品,其国际影响力直逼有百年历史的好莱坞。因此,工业化也成为中国影视人近年来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出:“‘十四五’期间,电影科技能力将显著增强。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电影科研成果更加丰富,电影工业化基础更加牢固,特效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影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健全。”

但最近半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快速在影视行业生根,这让许多电影人在追赶的同时,不得不去审视新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电影经历了几个时期,比如胶片时代,暂且把它理解为电影工业化的1.0,大概胶片时代经历了百年,真正的数字时代很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工业化的2.0。现在,工业化的3.0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在很多方面都在革新我们对未来影视的创作、制作的深入理解。”郭帆这样说道。

“前段时间有几个小孩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是他们两个人花了大概三天时间做的两分多钟的一段内容。当然如果你是拿影院的CD标准来看还不够,但是手机的话,我觉得挺唬人的,两三天时间,然后花了不到块钱,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工业化2.0的方式,去建立庞大的剧组,然后筹备、试拍、后期、宣传发行、再到上映,4年就过去了,然而在这4年里,我们花费了很高的投资成本,上映前却突然间有一个影片出来了,可能就花了几百万元,但是跟你的效果差不多,那时候怎么办?”说到此时,郭帆感到了一些沮丧,“之前经过8年时间努力的再去完善工业化2.0,好不容易算追赶上一部分,突然间又变成3.0了,太快了。”

“按照目前的分类,我们现在已知的AI应用大概二十四五类。我们从一开始的剧本创作,一直到最后的宣传发行,在整个全流程中哪些部分可以应用AI,可能这个是要去做一个完全颠覆2.0工业化逻辑的迭代,这个方向我完全看不太清楚。”郭帆说,“我觉得目前很重要一点是,要尽快地去回看这个技术,我们要去做技术储备。可能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后,我们会开启一轮对包括我们的高技术企业、全球顶尖的视效公司、一些高校的研究机构在内的全球范围的技术考察。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通过自我的一个知识框架、或者我们有限的阅读去泛泛的定义,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去感受,去现场感受技术的变化,就像数字人的表演一样,对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感受,然后跟他们去交流,认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

同时,郭帆也表示,这也许是中国电影行业弯道超车好莱坞的机会。“前段时间在《巨齿鲨2》宣传的时候,跟出品方华纳兄弟的老板也在聊,大家对人工智能也觉得确实有挑战,但同时也有一个机遇。可以看到,好莱坞也不清楚应该怎么面对,所以我们与好莱坞反倒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是有可能弯道超车的。尤其是我们还有像商汤科技、昆仑万维等一些非常好的AI公司,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起来,或许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关于《流浪地球3》

据郭帆介绍,在拍摄《流浪地球2》时,剧组规模最大时达到了约人。在他目前的设想中,《流浪地球3》的剧组规模或许将大幅降低。

究其原因,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影工业3.0将是主要因素,因为工业化的核心之一是分工更加明细,分工能够达到的程度与深度,也决定了工业化的标准。

“通过我们今天的技术和应用,可以产生更大规模的协作,让工业化的细分达到我们之前不可想象的一个程度,甚至说是万人级别、乃至更大规模的一个共同协作,而不是在现场,是在线上,加上更细分的整个流程设计,包括它的统筹规划、人员的安排、全球工种的分布等,可能都会通过新的技术可以去完成。”郭帆说,“那么这样的一个既有线上又有线下共同协作的剧组,我不知道未来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就需要在我们调研之后,然后再去看怎么去应用到剧组的形态上,但这个形态也不是凭空而出的,我觉得它遵循生产力、生产技术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律,我们可以去延展、去想象。所以我在没有了解清楚这些之前,不会贸然去开始准备《流浪地球3》。”

据郭帆透露,不会主要将人工智能在《流浪地球3》剧情中发挥的作用设为接下来考察的目标。“三年前我们编剧的时候,就已经把《流浪地球3》的剧本构思差不多了,其实我们是想好了去做,反正是剧情没有那么重要了,现实比剧情还要精彩。”

郭帆表示,希望通过考察,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例如它处在什么样的层级上、是把它工具看还是把它当更深入的物种看、怎么应用,以及这些应用能不能在未来可见的时间真正能够在大荧幕上呈现,“或者再往远想一点,除了大荧幕之外,也许在发行端又会增加一个新的载体,除了传统影院之外可能还会有新载体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gjxz/1893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