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我写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2/20 15:15:10   点击数:

近年来,在教育写作之余,我也撰写了多篇读书感想,发表在报刊或网媒上,这些文章被文友称为“书评”。但在我看来,书评是“高大上”的应用写作文体,重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具有一定理论高度。而我所写并不是以“书”为对象,全面评论和介绍书籍的文章,只是读书后的一点感受,缺乏理论性,只能叫作“读后感”。

我写读后感开始于年,起因于很多教书人却不读书的尴尬现实,故而,我读到比较优秀的教育书籍,就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以此来倡导教育工作者多读书,读好书。记得我的第一篇读后感是《教育人本管理的一朵奇葩——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当时李希贵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学生第二》中一个个教育“人本管理”的经典案例和“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学会终点思考”等观点,深深触动了我,我信笔将感悟记录下来,承蒙编辑厚爱,发表在当年10月11日的《中国教师报》上。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写读后感的信心。

随后的日子里,我每每读到好的教育论著,就争取第一时间介绍给同行们,先后撰写了《教育三思——读〈大师的教书生活〉有感》《和孩子一起“慢慢来”》《教你理性爱孩子》等文章,在《北京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其中,年阅读茅卫东老师的著作《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后撰写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不仅刊登在《中国教师报》上,还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征文活动”二等奖。这次征文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教师上千篇稿件,评出了14篇获奖作品,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我是二等奖第2名。

除了撰写教育书籍的读后感外,我根据历史教学特点,在阅读一些有新鲜史料、新颖观点、对历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大有益处的史学著作后,也尽量写出自己的认识,推荐给广大的历史教师。比如,年2月,郝平(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24万字的专著《孙中山革命与美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披露了很多作者利用实地考察和亲自收集、采访来的鲜为人知史料,回答了诸如孙中山为什么要以接受基督教洗礼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等重要问题,论据可靠,分析确当,让人耳目一新。我当即撰写了读后感,被全国唯一的民主党派报纸《团结报》采用。比如,我曾以《一部凝练生动的史学著作》为题,介绍袁南生先生77万字的著作《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袁南生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津巴布韦、苏里南特命全权大使、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等职,他运用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新解密的档案材料,给读者提供了审视历史的新视角,这篇读后感发表于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

年初,临朐县作家协会成立,我忝列为理事。惯于写作教育教学文章的我,也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作为,阅读的重点也转向文学作品。因此,这两年来,我写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较多。阅读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和自然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后,我写了《永远的〈瓦尔登湖〉》,极力推崇“宁静的力量”;阅读清代苏州布衣文人沈复46岁时将往事钩沉记录而成的《浮生六记》后,我写了《深情敦笃缠绵哀痛》,向文学爱好者推介。

当然,初涉文学写作,从身边的作家学起更切合自身实际。这两年时间,临朐文学界前辈和文友惠赠我多部著作,冯恩昌的文集《沂蒙风情》《冯恩昌乡情散文选》《山水临朐游记》《生态散曲》《冯惟敏传承诗选》,傅绍信的长篇小说《燃烧的河山》《流血的土地》《不屈的沂蒙》,高辉的长篇小说《河东》,郭宝学的文集《守望》,许法忠的文集《弥河源润映山红》,骈邑散人的文集《窗含南山》等,我都收入囊中,认真拜读后,获益良多,其中的多数著作,我都写了读后感,在苏洋主办的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rkzz/18360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