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展览预告胡昀个人项目ldquo无题

发布时间:2021/7/26 13:03:52   点击数:

艺术家胡昀个人项目“无题(散落的章节)”将由AIKE与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联合呈现,展期为年7月15日至8月1日。这也是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夏日艺术季”所呈现的第一个展览。

展览沿着艺术家胡昀的两条创作主线交错进行:其一是胡昀根据18世纪末的文本而展开的研究实践《无题(源自一段历时五年的远征往事)》,另一条则是艺术家在多次考察旅行中邂逅的棕榈树,并以此作为异域风情的象征符号创作的一系列纸本作品。此次展览将两条看似分离的线索并置,通过梳理胡昀专注于自然历史、殖民史、博物馆学、跨文化主义的创作脉络,揭示艺术家是如何以介入性调查研究为基点,对原始文献、视觉元素进行提取和编纂,将过往生产过的材料重新纳入当代的维度之中。

《棕榈树No.8(现代主义)》,,纸本水彩,78×cm肇始于年的《无题(源自一段历时五年的远征往事)》系列作品是胡昀将书籍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实践的起点。英/荷籍士兵兼作家约翰·加布里埃尔·斯特德曼(JohnGabrielStedman)所著回忆录《一段历时五年的远征往事——镇压苏里南叛乱黑奴记》()被学界置于“人道主义叙事”这一悠久文学传统的开端,其中包含了对苏里南的风光地貌、动植物、军事行动的记载以及对当地黑奴所遭受的酷刑和虐待的详细描述。为配合斯特德曼的叙述,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接受委任创作了内页插图,并成为后续废奴主义者宣扬自身主张时的重要视觉范本。《无题(源自一段历时五年的远征往事——镇压苏里南叛乱黑奴记,)II(04)》,—,墨,硫酸纸,52×36cm(带框)

胡昀的艺术实践通常根植于跨文化语境中对单一个体的追溯和回访,他被斯特德曼的文本和布莱克的图像所充斥的美与暴戾的双重性深深吸引,尽管殖民者/白人与反抗者/黑奴的身份对立,人之为人却共享更为虬根盘结的情感和纠葛。艺术家在这里提醒我们,对历史材料的处理必然夹带个人化的情感和随着时间不断修正的历史观。就像布莱克对斯特德曼文本的图像转译中包含了他本人废奴主义的立场和哥特式恐怖美学的视觉主张,胡昀对布莱克的再次编辑也揉杂了前者对历史复杂性的审慎。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提取原画特定的元素,例如殖民者/奴隶的手,人物/动物的轮廓,草木的线条,并在纸上留下大量空白,迫使观众对图像背后的真实情景进行揣测,从而生成一个需要根据个人经验进行阐述才能被理解的历史版本。

与《无题(源自一段历时五年的远征往事)》间错展开的是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五幅“棕榈”系列作品。热带旅行和文本研究并辔而行的工作方式使胡昀对棕榈的痴迷逐渐有了自觉性,他持续地将棕榈树作为创作主题,在反复描摹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符号学层面的体察。棕榈作为异国风情的象征频繁地出现在博物馆馆藏、黑白照片、书籍插页当中;作为强国殖民史的战利品被种植在人工控温的绿色花房中予以展示。这一热带植物与其所附带的“度假”、“闲暇”等涵义捆绑,于全球化背景下被广泛地育种和栽培。于是,如今世界各地的度假村和高端住宅区内,棕榈树随处可见。

《棕榈树No.7,自画像》,,纸本水彩,××5cm(带框)不同品类、形态各异的棕榈树一一指明艺术家在考察途中的具体地点:《无题(棕榈树No.6)》对应伦敦丘园中的棕榈屋;《棕榈树No.7,自画像》对应肇庆崇禧塔边的荒地;《棕榈树No.8(现代主义)》对应菲律宾帕埃特的火山湖畔;《棕榈树No.9》则对应澳门圣若瑟堂门前的石阶。棕榈优美繁复的曲线背后暗喻了更为错综复杂的殖民语境,和斯特德曼文本下的人物如出一辙,客体在历史中沉浮,在叙事中飘散。展览中,两者互为棱镜,映照着艺术家从一而终的创作主旨,即历史的复杂性在人身上的投射,以及人的个体性对历史的反观自照。胡昀个人项目“无题(散落的章节)”

展览时间

.7.15—.8.:00—22:00

展览地点

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2F画廊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号7号楼

观展须知

展览免费,需通过“茑屋书店”小程序或“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zrzy/1860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