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ldquo湄rdquo好之约丨

发布时间:2021/1/12 16:01:37   点击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湄洲岛的金名片。

在水之湄,在海之洲。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3亿多妈祖敬仰者的朝圣地。同时,这里还坐拥大自然馈赠的旖旎美丽的滨海风光,融碧海、金沙、绿林、海岩、奇石、庙宇于一体,是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海洋公园。

难以想象的是,20多年前,湄洲岛还是一座“只长石头不长草,海风吹着沙子跑”的秃岛,生态环境脆弱,淡水难存,草木难生。这些年来,在莆田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湄洲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湄洲岛”的嘱托,积极主动作为,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协同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民生建设,让这座“风沙之岛”蝶变成为一座展示美丽中国成果的生态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岛、展现海洋文明的旅游岛以及承载两岸心灵家园的智慧岛。

莆田市委书记刘建洋表示,要落深落细落实保护措施,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举全市之力保护好湄洲岛;做强旅游产业,全力补齐“吃住行娱购游”旅游要素短板,全面提升承载力;研究出台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解决空间布局、产业布局、配套支撑能力等问题。

牢记嘱托保护好湄洲岛

——莆田持续推进湄洲岛生态文明建设,开发与保护并举,打造生态岛、文化岛、旅游岛和智慧岛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盛钟

通讯员伊晓燕许双萍林春盛

1.

擦亮海岛生态底色

在老一辈岛民的记忆里,早年湄洲岛一到冬季,西北风卷起漫天黄沙,出趟门都很困难。湄洲岛要发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是基础。可要在这海风大、盐碱度高的海岛上种活树,又谈何容易。

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赴湄洲岛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植树造林,海岛大规模绿化由此展开。

“海中哨兵”红树林、“防风军团”木麻黄、“乔灌木战士”小叶榕和香樟……这些年来,湄洲岛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实行精准化规划、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养,岛上的森林覆盖率由当年的37%提升到58.3%,先后捧回“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全国首个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

湖石淉是湄洲岛唯一一处天然淡水湖,由于早年周边居民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入湖,成了一个“黑臭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湄洲岛启动实施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对污水收集、水质净化、植物种养等,湖石淉及周边区域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V类。曾经污浊的湖石淉,华丽变身为生态湿地公园。

保存完好的鹅尾海蚀地貌奇观,色彩斑斓,令人称奇。

为全面化解海岛污水直排大海现象,湄洲岛实施了海岛污水收集、处理等系列污水治理工程,并将污水处理厂尾水用于绿化灌溉、生态补水等。目前,湄洲岛已建成约公里的污水主次干管,农村三格化粪池纳管应接尽接,在全市率先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同时,常态化开展河道保洁、河道清淤、河道修复和水质监测,改善水环境。

湄洲岛海岸线绵延30多公里,有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构成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曾经猖獗的非法采砂行为,导致岛上海砂资源和岸线生态环境一度遭受严重破坏。为此,湄洲岛启动专项治理行动,常态化打击周边海域非法采砂、非法围填海等行为。自年以来,全岛未发生非法采砂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湄洲岛还全部取缔石材加工场和畜禽养殖,为碧水蓝天“让路”;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率达50%左右;推进“厕所革命”,主干道平均每公里内有一个旅游公厕;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游客体验试运行,逐步汰换燃油车辆,推行全岛电动化出行,打造全域零排放生态岛和全域人、车、路、平台智能网联智慧岛。

如今,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新画卷,正在湄洲岛大地铺展开来。

2.

打响妈祖文化品牌

“‘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苏里南将以妈祖文化为精神桥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五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隆重举行,苏里南总统昌·单多吉在发给主办方的贺信中这样说道。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妈祖信俗”,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湄洲潮聚四海缘,妈祖光辉八方客。迄今已连续在湄洲岛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为妈祖文化研究交流提供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平台,在全球华人华侨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妈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和发展,促进了莆田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妈祖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年3月,妈祖文化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湄洲妈祖祖庙也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

目前,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上万座妈祖宫庙,妈祖敬仰者达3亿多人。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说,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近年来,湄洲岛持续推动妈祖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内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等活动;对外抓好全球妈祖分灵、“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等系列活动,扩大妈祖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力。

得到传承保护的“中华三大祭典”之一的妈祖祭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湄洲岛按照高品质、高颜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定位,累计投资75.44亿元,全力推进妈祖文化特色小镇、“一贯四片区”风貌整治及渔港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好岛上的古街、古树、古建筑等,留住妈祖文化“基因”;实施“花样湄洲”和“点亮湄洲”行动,打造“晨谒妈祖、夜游湄洲”打卡点。

与此同时,湄洲岛还聚焦妈祖文化的活态传承,设立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47名妈祖文化传承人,设立2个非遗传习基地,推进14处妈祖文化传习所建设,确保十音八乐、泥捏、刺绣、湄洲女发髻等妈祖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举行平安塔灯光秀、妈祖3D水幕秀等活动,强化妈祖学术研究,推进妈祖文化创新发展,丰富妈祖文化的新时代内涵。

3.

深化对台交流合作

两年前,台胞郑雅萍将自己在台湾高雄开设的马蹄铁音乐餐厅“复制”到了湄洲岛,打造了岛上首家台资餐饮企业。餐厅在主打台湾地道美食的同时,还经营火锅、烧烤等菜品,融两岸特色美食于一体,成为岛上青年聚会的生活艺文空间。“我们团队都非常看好湄洲岛,希望在这里能有更好的发展。”郑雅萍说。

湄洲岛加快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幸福家园”,吸引了读旅两岸艺术民宿等一批台湾企业入驻兴业。

通过湄洲妈祖慈善基金会牵线搭桥,作为虔诚妈祖敬仰者的郑雅萍还积极投身湄洲岛的慈善公益事业。她把台湾新型农业技术引入贫困户的大棚蔬菜培育项目中,开辟出农户增收致富新渠道。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心系第二故乡湄洲岛的郑雅萍,第一时间在台湾筹集了件医用防护服和一批额温枪、医用手套等,捐给湄洲妈祖慈善基金会。

妈祖信俗在台湾有着深厚的影响,全台湾万人中有0多万妈祖敬仰者,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作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湄洲岛则一直被台湾妈祖敬仰者视为心灵原乡。现在,每年来到湄洲岛谒祖进香的台胞超过30万人次。湄洲岛成为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并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胞旅游专项落地办证点。

妈祖架心桥,两岸一家亲。近年来,湄洲岛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聚力服务好对台交流合作大局,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桥头堡”。为吸引台胞台企前来旅游观光、创业就业,湄洲岛出台了系列惠及台胞台企的政策措施。比如,赋予台胞“岛民待遇”,“一事一议”解决台胞政策保障问题,鼓励台胞台企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业态。

湄洲岛加快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幸福家园”,吸引了读旅两岸艺术民宿等一批台湾企业入驻兴业。

目前,湄洲岛已与金门县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与高雄等10个县市达成“产品互推、客源互送”共识;吸引马蹄铁餐厅、读旅两岸艺术民宿等一批台湾企业入驻兴业;吸引数十名台胞在文创开发、食品加工、经营管理等岗位就业;吸收19名台胞加入湄洲妈祖义工队伍。

湄洲岛党工委书记林韶雯表示,湄洲岛已出台《构建两岸同胞幸福家园实施方案》,将从机制融合、文化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社区融合、创新融合等六个方面入手,在推进两岸文化相互激荡的同时,推动两岸产业相互合作、生活相互交融,加快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幸福家园”。

久久为功的样本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盛钟

神圣的妈祖祖庙、绮丽的自然景观、迷人的海岛风情……美丽的湄洲岛,一个蕴含着诗与远方的地方,文献名邦莆田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些年来,历届莆田市委市政府凝心聚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奋力写好“保护好湄洲岛”这篇大文章,在生态环境保护、妈祖文化传承与弘扬、旅游产业发展、两岸融合发展、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交出了一份有分量的“湄洲岛答卷”,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行稳致远之路。

湄洲岛坐拥大自然馈赠的旖旎美丽的滨海风光。

举全市之力保护好湄洲岛。今年5月,莆田市成立“保护好湄洲岛”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刘建洋亲自担任组长,市长李建辉任第一副组长,市政协主席周青松担任执行副组长,同时成立六个专项小组。高站位、高规格,为更有力保护好湄洲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日常工作中,市保护好湄洲岛领导小组按照两周一例会、一月一小组会议的快节奏,结合会议研究和入岛实地现场办公,确保事关湄洲岛的问题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形成“保护好湄洲岛”全市“一盘棋”、一股劲的强大合力。

20多年来,莆田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文化湄洲、打造文化名岛”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保护好湄洲岛的若干意见》《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等发展和保护政策,全力支持保护湄洲岛。

保护好湄洲岛,除了体制机制创新外,也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这些年来,莆田市财政不断强化对湄洲岛的扶持力度,自年起,对湄洲岛地方级收入市级不但不参与分成,且按其增量的50%给予奖励,并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拨付资金。年以来,市财政在连续3年每年投资10亿元支持湄洲岛发展和项目建设后,又设立湄洲岛保护专项资金,—年每年统筹安排补助湄洲岛5亿元,干货满满。

积跬步致千里,汇小流成江海。保护好湄洲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过奋斗的接力棒,追梦路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苦干赓续辉煌,从实干铸就梦想。

相信,湄洲岛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立法保护让湄洲岛更靓丽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盛钟

通讯员伊晓燕许双萍林春盛

12月17日至18日,莆田市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一行来到湄洲岛,开展《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专题执法调研。据悉,年10月1日起,《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针对湄洲岛的文化资源、自然风貌、海岛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系统、全面保护好湄洲岛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间,执法调研组先后前往湄洲岛宫下村、妈祖祖庙、鹅尾沙滩等地,实地察看宫周片区、牛头尾片区风貌整治提升情况以及岸线沙滩保护情况;走进智汇湄洲综合指挥中心,通过综合监测平台详细了解全岛环境综合监管工作情况;听取湄洲岛管委会关于《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建议。

据了解,该《条例》共有5章36条,分为总则、保护、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根据湄洲岛作为妈祖文化核心区和海岛风光旅游区的特点,将湄洲岛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都纳入保护范畴,着重围绕解决管理责任不明晰、执法授权不到位、罚则不具体、现有法律空白等实际问题。

在保护措施上,《条例》从规划保护、文化资源保护、海域保护、海岛景观保护、建筑风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六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管理措施涉及管理体制、智慧管理、人口管理、市容管理、车辆管理、污染排放管理、殡葬管理、安全管理、产业管理、市场管理十大方面。

为推进《条例》的贯彻施行,莆田市强化规划引领,组织编制湄洲岛国土空间规划,构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授予湄洲岛管委会部分市级行政管理职权,对辖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文化资源实行统一保护管理;设立保护湄洲岛专项资金,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对保护湄洲岛工作的支持;强化检查考核,减少经济指标考核权重,增加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指标考核权重。

《条例》实施一年多来,湄洲岛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效益逐渐凸显,海水水质稳定在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达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全岛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9.3%;文化传承保护更加有力,以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抓手,设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传习基地和妈祖文化传习所;智慧节能城市逐步构建,住建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

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水利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rkzz/1836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