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混血的游荡者查理middot罗宾逊与

发布时间:2021/4/17 22:32:10   点击数:
撰稿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温华翼、谢侃侃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近代殖民统治,让第三世界出现了大量的混血社群;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动荡下,生存危机让他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中,不断寻求新的身份认同。查理·罗宾逊,便是这类“混血的游荡者”之一。

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国际合作部“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的支持下举办线上讲座,主题为“查理·罗宾逊与荷印混血社群身份认同的塑造与流变”。主讲人杰罗恩·德伍夫(JeroenDewulf)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耳曼研究系讲席教授,兼任伯克利国际问题研究所和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荷兰殖民与后殖民文学及历史、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低地国家文化、日耳曼文学及欧洲政治等。

此次讲座,是德伍夫教授在北大举办的“殖民、去殖民与后殖民:荷兰视域中的全球史与世界文学”系列的第三场,将视线从欧美转向亚洲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从作家查理·罗宾逊(TjalieRobinson)的作品切入,探讨后殖民背景下印欧混血社群的身份构建及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跨民族主义”(trans-nationalism)。

近年来,“国别与区域研究”迅速兴起,各高校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许多项目以现代民族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与基本分析框架,在强调国与国之间互动关系的同时,却忽略了民族国家形成前后的人员流动、跨境网络及跨区域联动。在有关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叙述中,学者又习惯性地采用“殖民-被殖民”的二元对立视角,对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鲜有探讨。鉴于此,此次系列讲座旨在荷兰视域中的文学及全球史为切入口,对“殖民”、“去殖民”与“后殖民”等概念的复杂性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战”后,印度尼西亚在当地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获得独立,持续数百年的荷兰殖民统治戛然而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政局的剧烈变动,迫使大量华侨青年“回到”中国。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印尼出生长大,对国内情况知之甚少,在努力适应国内环境的同时,保留了很多在东南亚养成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极具异域风情的印尼文化,使得《星星索》、《梭罗河》、《哎哟,妈妈》等民歌在国内广为流传。老一辈南方人大多对当地归侨工作的“华侨农场”略知一二,却很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rkzz/1845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