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里南 >> 人口种族 >> 永秀ldquo双碳rdquo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年10月8日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显示,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年—年间就会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升高1.5℃。若不加以积极干预,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以上,粮食将减产50%,多达75%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为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将长期目标设为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并逐步实现到本世纪下半叶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碳中和目标。能否守住年《巴黎协定》中设定的“1.5℃”控温线,于今后数十年的地球生态系统和部分地区的人们来说可谓“生死攸关”。
碳达峰碳中和: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框架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目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生态平衡以及经济社会损失等都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的严重后果。已有研究表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而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是由焚烧化石燃料得到的二氧化碳,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碳汇能力,实现碳循环平衡,提出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年12月3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采用纳入国家法律、提交协定或政策宣示的方式正式提出了碳中和相关承诺;52个国家仅以口头承诺等方式提出碳中和目标,但未给出目标的详细信息。大部分国家计划在年实现碳中和,如欧盟、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南非等。一些国家计划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更早,如乌拉圭提出年实现碳中和、芬兰年,冰岛和奥地利年,瑞典年,苏里南和不丹已经分别于年和年实现了碳中和目标,进入负排放时代。
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中国将在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并争取尽早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声明。这是中国首次提及与碳总量控制相关的低碳发展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的低碳发展即将迈入新阶段。在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中国将上述声明以“国家自主贡献”的形式提出,并进一步提出年单位GDP碳排放比5年下降60%-65%的目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将更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意志。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并且还没有达到峰值,但中国却非常有诚意地提出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比发达国家仅晚10年。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年3月5日,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中国面临的挑战:
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以及低碳生活
1.增长与少排放甚至零排放
目前我国人均GDP为1万美元,年要达到3-4万美元,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还要达到6万美元,即达到前沿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现在中国人均碳排放已经达到7吨以上,超过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尽管还有十年的达峰时间,但排放增加的空间并不大,否则下一步碳中和的难度就会增加。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与共同富裕目标约束,能源增长与碳排放的现实约束。高碳排放下的高增长和低碳排放下的低增长都不是我们想走的发展道路,所以只能选择低碳高增长这一条道路,即在减碳约束下,同时实现能源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
2.双碳目标的较短过渡期
欧、美早在年前就已经实现了碳达峰,这是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完成后的自然达峰,基本不需要政策干预。而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碳排放量仍持续上行中,未来碳减排任务艰巨,碳达峰需要政策干预,无法自然达峰。并且,我国提出年碳达峰、年碳中和的目标,其中隐含着的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为30年。相较于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50-70年过渡期,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居首的国家,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仍占80%以上,30年的过渡时长意味着更陡峭的节能减排路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认为,中国年面临的碳中和目标,等价于以1.5℃温升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
3.尚未形成的低碳生活方式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各种燃油、煤炭、天然气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城市运转、人们日常生活、交通运输也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买一件衣服,消费一瓶水,就连叫个外卖都会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碳排放。事实上,碳排放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频率与日俱增,直接导致生活能源消费和相应的碳排放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各类家电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加之一些不合理的消费乃至浪费现象仍屡见不鲜,间接导致了生产系统碳排放的上升。随着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基点,国内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将不断增强,因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程度将成为影响国家低碳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乡居民中节能低碳知识和理念普及远远不够。
在碳中和目标巨大压力之下,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中国仍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在发达国家行列未有先例。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很严峻,可选择的空间很窄,同时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优势:需求优势和后发优势
1.需求优势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应用场景多,市场需求对创新来讲很重要。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市场条件,并且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还可以牵引技术创新,挑剔性的市场需求会激发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有利于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2.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在碳达峰后才开始致力于碳中和,但中国在还未达峰时已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rkzz/18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