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中国科技不进反退的真相,很多人都看错了

发布时间:2022/4/20 14:29:38   点击数:

本篇文章我们将通过时代的客观性,来分析和讨论一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科技,为什么会出现不进反退的情况,喜欢看分析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二幅插图后的文章。

年8月24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的提议,政务院在长春建立了 家科学仪器研制机构-长春仪器馆。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它另一个名字,基本上是天下闻名,即曾为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多个国家战略级工程提供仪器设备的长春光机所!

八年后,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电子光学家黄兰友和王大珩,在长春光机所联合研制出我国 台透射电镜,这使得中国国产科学仪器 次能窥探到原子级尺度的图像。

同年,长春光机所还以“八大件”在世界高精光学仪器声名大振,它们分别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红外夜视仪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

年,在王大珩院士的领衔研究下,长春光机所又以披荆斩棘之势,在令世人震惊的速度中研制出 台激光器。而这时距离美国光学家西奥多.梅曼,在迈阿密研究室制成世界 台红宝石激光器,只晚了仅仅一年。

此后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到七十年代,中国高端科学仪器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前面提到的透射镜,当时还专门发行过纪念邮票。

再比如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它最早诞生于七十年代初,而中国研制成功的时间是在年,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联合开发,并于年在银河仪表厂小批次量产。

然而,一路高歌猛击的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却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浪潮中迅速走向土崩瓦解,成为了不少仪器人心中永恒的痛。

与科学仪器经历类似的还有国产半导体和国产光刻机!

年,尚处于 的中国成立电子计算机科研项目小组, 数学家华罗庚担任组长。在探索过程中,科学家们很快认识到半导体及其相关设备对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性,遂旋即展开相关配套研制工作。

于是年,中国便踏足了锗工艺半导体设备的研制,这时世界上从事半导体设备研究工作的国家只有美国,而苏联还在死磕大当量的核武器,欧洲正在致力于战后重建,而日本则忙着消化 的红利。

年, 只晶体三极管诞生,由此进入半导体新纪元,这之后国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年我国 个集成电路研制课题组成立;年我国 代硅平面晶体管问世;同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年我国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至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IC产业中的“两霸”;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MOSIC),拉开了我国发展MOS电路的序幕,并到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第24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

三极管是半导体基础元器件之一,其他元器件还包括二极管、分离器、晶体管等。

年, 台光刻机JGK-3型半自动接触式光刻机,在上海光学机械厂诞生,拉开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浩荡序幕。

年,科学院厂的KHA-75-1光刻机面世,较日本 的佳能光刻机相比,技术差距最多只有4年;三年后,机电部45所研制出了分步光刻机样机,较美国GCA公司生产的DSW光刻机相比,技术差距最多只有七年。

纵观国产半导体及设备早期发展史,有人曾这么评价道:

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仅次于美国, 于欧洲和日本以及韩国。而且中国那时尚未加入世贸体系,所有环节完全独立自主,即使是傲视全球的英特尔也做不到。

毫不讳言,那时候的中国科技 算得上是一个星辰锦绣的时代,在诸多先进技术研究均不落后于美日欧的情况下,中国相当于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发达国家联盟。

所以每每回忆起这段璀璨的历史时,戎评心中顿时有一种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那拥有如此强大科技底蕴的我们为何在改革开放后就不行了呢?

许多人把矛头指向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歪风邪气,导致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流失并最终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承认,这部分原因确实有,但不是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关键点在于——

改革开放前中国先进的科技是属于技术范畴,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短板科技其实属于产品范畴。产品,是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非国防军事类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中国科技之所以在八十年代后会出现不进反退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将这些先进技术转化为能催生经济效益的产品。

通常而言,一种先进技术到先进产品的转化,至少需要三个基础:一是生产工艺、二是制造业产业链、三是销售市场。很遗憾,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这三样东西均大幅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先说生产工艺

在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前期阶段,生产工艺高低,将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和大规模量产的能力。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先进技术虽然很多,但生产工艺要么是停留在实验室手工阶段,要么是分散到几十家机构去独立解决。

这两种模式都不符合现代生产工艺的基本逻辑。

前者就拿接触式光刻机来说吧,它最重要的生产工艺是多层掩膜自动对齐技术,以提高光源在雕刻时的容错率。

七十年代初,美国就开发出如何保证十多个以上的掩膜版 套刻在一起的生产工艺及相关自动化生产线,而我国半自动接触式光刻机所以有这个“半”字,主要就是因为掩膜 校对工作是依靠人工完成的。很显然,由机器自动化完成的生产工艺不论是在良品率上抑或是可大规模生产性上,都要远胜于人工。

事实上,越是先进的产品,其生产工艺涉及的相关配套设备,就越是依赖精工技术的协同,而八十年代中国偏向民间消费市场的精工技术并不发达。

后者对生产工艺的制约性在于生产是一套完整的流程(从科研单位到生产单位各个环节必须要确保百分百无死角合作,才能最终生产出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而分化专攻效率固然快,但有时候各单位因为利益点的不同,并不愿意轻易向工厂或其他单位转移自己的成果。

年,中国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业协会在一篇报告中指出:

我国研究所一般只出样机,不出产品,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长期不移交工厂,如某研究所长时期每年只出几十个产品,价格比国外高多倍,阻碍推广使用,但某机关一位领导就是不同意转移工厂生产。

这就是典型的科研和生产脱节!

再好的技术,你不把生产工艺交给工厂磨合,人家怎么提高良品率和产能?

再说制造业产业链

通过生产工艺确认产品质量和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后,下一步,你需要有制造业产业链孵化你的大规模产能,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其一、大规模生产活动能够压低单品制造成本;

其二、大规模生产活动能提高各产业及部门间跨界融合的能力;

其三、大规模生产活动有利于用更多的产品去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电子制造业时代,产品的技术周期更迭特别快,谁能够在保证产品使用 技术的同时,还能保证货源的充沛,谁的市场份额便更多。

而八十年代初,中国和苏联的情况差不多,以国防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傲视全球,但面向民间消费市场的制造业非常落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一文中指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与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工业化水平低,大量劳动力依附于农业。

制造业产业链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产品的承重结构和 途径,彼时制造业的匮乏,是中国科技在表现形式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关键。

仍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年,中国召开科技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王守武在座谈会上痛心疾首的说道:

全国共有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划重点:中国全国半导体一年的产能不如日本一家企业月产能的十分之一!

夸张吗?

更夸张的数据还在后面!

具体到元器件方面,年,中国二极管产能是日本年的水平,是美国年的水平,与日本相差14年,与美国相差19年,日本在当年的二极管产能是中国的27.7倍。

同年,中国三极管产能是日本年水平,美国年水平,与日本相差15年,与美国相差16年,日本在当年的三极管产能是中国的14倍。

上游元器件产能上不去,下游集成电路的产能肯定会落后,年,日本集成电路产能是中国的倍。

产能落后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单价成本高!

年,中国双极晶体管逻辑电路价格是国际价格的10~60倍;CMOS逻辑电路是国际价格的10倍;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产品是国际价格的10~20倍,综合价格是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2.4倍~50.8倍!

所以还是那句话,非国防领域的科技成果,如果没有制造业将其转化为可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技术再先进,那也只是一个好看的花瓶而已。

是销售市场

销售市场对技术向产品转化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三点:

其一、市场是产品经济变现的主要途径,营收好,企业才能有更多的钱投入到技术开发中,以此维系技术-产品周期的良性运转。

其二、销售市场的数据反馈能够为后期技术改良提供 服务,毕竟只有更贴合消费群体需求的技术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跟。

其三、当市场做到一定地步时,就能挟市场之威,影响上游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很多先进技术多是以零部件形式存在,它的发展离不开终端成品的表现。前文也提到过,当时中国面向民间消费市场的制造业非常落后,这就导致了很多先进技术既缺乏终端品牌的应用,也缺乏内部市场销售。

美国在年时,作为下游成品的集成电路产值,就开始超过作为零部件的分立器件产值,这表明美国集成电路的市场越来越大。

而中国在年时,集成电路产值仅占分立器件总产值的不到10%。这说明中国分立器件的产能没有找到足够的集成电路市场去承载,而集成电路市场小的原因是更下游的终端成品,如收音机、电视机等本土电子产业的羸弱!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中国在生产工艺、制造业产业链、销售市场三个关键领域的客观欠缺,使我们先进的技术成果无法从实验室走向催生经济效益的市场化,这才是八十年代后中国科技不进反退的根本原因!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生产工艺不行和制造业产业链不行,那就用钱砸啊。

能用钱解决的事儿那就不叫事。

可问题是没钱啊!

我找到了年相关财政数据,中央财政收入.93亿元,各项税收.7亿元,企业收入.24亿元,其他收入.99亿元。财政支出.8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头,支出.63亿元,其次是农业支出.95亿元,科教支出排在第三,为.19亿元。

那你知道阿斯麦的EUV光刻机研制用了多少钱吗?美国、韩国、台湾省等多方联盟前后共计投入51.8亿欧元,差不多近亿人民币。你看,一台EUV光刻机的投入比中国一年基础设施的开支还多,这还只是其中一项。

高科技产品,从技术成果到市场化的升级,哪一个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钱?

国库就这么点资金,开支年年比收入高,这么烧根本顶不住。以前我们科技研究进度是能单挑整个发达国家,但财政能行吗?

我们再从这则数据逆向推导一下:科研的钱是财政出的吧,财政的大部分来自于民间税收,你要想税收高,就得提升民间经济水平。

而改革开放前的事实是,一小部分有知识的劳动力依附于国防重工业,大量知识有限的劳动力依附于附加值极低的农业,只有把这部分人整体性代入附加值高知识水平需求又不是特别强的制造业,民间经济才能起得来。经济起来了,依附于税收的国家财政才能掏出更多的钱发展科研,但发展制造业又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所以在当年的财政支出里,基建额度是 的。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不把大量的钱投入基建,发展制造业带动经济,而是持续向科研投入巨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

民间经济持续向下,税收持续减少,到 科研经费也会越来越少。

再说了,世间道理讲究有舍才有得,中国当时虽然放弃了一部分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但却得到了更多的回报,一是能持续稳定投入科研的国家财政;二是大规模孵化经济效益的制造业;三是承载国产先进技术越来越稳固的终端品牌和内部强大的消费市场!

这三样东西对中国的价值其实已经远超了那些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

大国崛起,向来不是成年人全都要的游戏,很多时候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如此,方能走向更伟大的成功!

以上文章来源于戎评,作者戎评说策

戎评

原创侵权必究转载需注明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rkzz/187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