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2/21 14:26:46 点击数: 次
年味到底是什么味儿,闻着熟悉,但是真要捋一捋,很多人除了放烟花爆竹、吃顿团圆饭、穿件新衣服、贴春联、发红包什么的,可能还真说不上来。具体的来说,这年味大到分南北,小到分村,差异挺大,要完全列举是件体力活。不像圣诞节啥,感恩节啥的,几百年来都是一些规定动作,背后有信仰支撑。如果真要细说这年味,这里面讲究可多啦。简单来说,中国南方地区,1、除夕:吃年夜饭、炸春卷、发压岁钱;2、年初一:祭神、拜年、吃汤圆;年初三:祭祖;年初五:迎财神......中国北方地区,1、除夕:年夜饭、吃饺子、守岁;2、初一:早晨包饺子、拜年(老人不出门);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三:上坟;初四、新婚夫妇回娘家拜年~;初五,也是迎财神。港澳台地区没这么复杂,大家可以去百度,我就不搬运了。其他把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的国家有韩国、苏里南、菲律宾、泰国、印尼、新马、毛里求斯。除了韩国都只放假一天。所以,看出来问题没,年味就意味着折腾,虽然某些“折腾”被认为是仪式感的一部分,但中国人本质上其实并不爱折腾。让你能不折腾的生意,在中国都风生水起,比如外卖。尤其是发现这些折腾其实没啥意义之后,就更不爱折腾了。春节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折腾的节日,一开始发明这个节日主要用来祭天,没老百姓什么事儿。年(民国三年),袁世凯北洋政府将春节定义为正月初一,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春节,因为历法的原因,再往前,春节都不是你理解的这一天。所以,也就是年的历史。这年里面,有6年是谁过春节,抓谁。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颁令农历节日非法,直到年,停止强行废除旧历。云“民间习俗不宜干涉”,所以需要刨去这六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出于移风易俗的需要,那十年也没有春节,所以,刨去这16年,你理解的春节的历史,其实只有91年。那么,在这91年里面,春节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受过完整9年制义务教育的都知道,这剩下的91年里,中国人的太平日子也就一半,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国共战争,中间还夹杂了几次大饥荒,建国后还有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生存和吃饱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需要。而这些需求,衍生出了现代人怀念的年味。生存不生存,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就是露一脸,所以就有了团聚。吃饱不吃饱,就是一年里找一天吃顿好的,否则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就有了年夜饭。来年赚多点,赚的多可以吃的更饱,就有了迎财神,其实年初五迎财神也没有出处。为什么是这一天,宋朝蔡京年初五出生,被当成“富神”,所以有了这一天?宋朝的历法叫应天历,那年初五跟现在的年初五完全不是同一天。连靠近都不能算。还有就是祭神祭祖,“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中国人不管什么节日都祭祖,所以春节也不奇怪。唯一的硬伤就是,这个“祖”在活着的时候不能保佑你,死了就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年味”变得挺折腾但都没啥技术含量,没啥技术含量的意思,就是很容易被满足、被取代。吃饱肚子不难吧,,粮票正式被取消,意味着中国人进入了可以敞开吃的时代,我完全理解,在不能敞开吃的年代,那几顿年夜饭意味着什么,原本针对这个想做个田野调查,但谁家里没几个老人呢,所以你们完全可以自己做。先进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不用回家人家也能知道你活得咋样,年,全中国实行双休日制度,要团聚,也就是几十个双休日里面挑一个的事情,我们几十年无神论教育的成果,让祭祖这个活动越来越索然无味。资产和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烟花爆竹的火灾风险和PM2.5带来的健康风险越来越无法承受。所以年味怎么可能不淡呢?你要他浓,就变成忆苦思甜了。年味淡了就淡了吧,如果你不讲究,端午、清明、重阳、礼拜六你都可以当成过年来过。淡,才是正常的。我理解那些悲叹年味淡的矫情人的想法------想赋予这个节日更高大上的内涵却又无从下手。然后又变成死循环,因为中国人不喜欢折腾。内涵高大上了,又变成折腾了。不高大上吧,这吃饱喝足,也太容易满足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nyongxia.com/zrzy/1838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