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西南官话与沅陵方言

发布时间:2021/4/15 14:46:07   点击数:

轻轻点击上方"沅陵好有味"请偷偷   一、关于西南官话   第一、什么是西南官话?《中国语言地图集》给出的定义是:西南地区以及附近区域,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与成都、武汉、重庆、湘西自治州、沅陵、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相近的汉语方言,是官话方言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也最成功,连中原官话都较之为次。的解释是:西南官话因主要通行于长江上游地区,亦称“上江官话”,属于现代汉语北方语音南方方言,下分6个片22个小片,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陕西、江西共9省市、县市区以及东南亚少部分地区,中国境内使用人数多达2.7亿。   不难看出,西南官话就是指包括云、贵、川、渝及周边广大地区如陕南、豫西、鄂西、湘西的汉语方言。这一大片地区,在历史上或者本来属于秦国、或者先后因战争被收入秦国。在长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进程中,从起初的“车同轨、书同文”,到逐渐“语同音”,直至形成跨区域的通用语。   第二、西南官话有代别之分西南官话,具体又分为上古西南官话、中古西南官话、近古西南官话。从先秦到秦汉时期为上古西南官话时代,从三国分治到隋唐时代为中古西南官话时代,宋元以来则是近古西南官话时代。   现在的西南官话,主流从明代开始,且因移民而成,其语音系统在所有官话中最简单,除浊音清化、无尖团对立等特点外,西南官话还多数不分平、翘舌音,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使用范围广、人口多,遍及云、贵、川、渝、桂、赣、湘、陕、鄂,以及东南亚北部。   此说有无历史由来?   第三、西南官话的发展简史   四川,最早在古代被称为“蜀”。蜀地一开始也有自己的方言,但外人也不一定能听得懂。打个比方说,就好比今天的闽南语、客家话让其他汉族人很难听懂一样。并且这种古蜀方言只怕今已不存。为何这样说?因为,大约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人口流动变得轻松和便利起来,北方和中原人士陆续入川,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也会逐渐改变蜀地原有方言口音,使之与北方话日趋接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古蜀方言演进变迁成今天的西南官话,最先应该是得益于外来语言的加持。从地缘关系来看,最早、也最容易接受到的外来影响应该是秦、楚两国语言。后来历朝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朝“湖广填川”,带去大量的湖广口音,遂逐渐形成西今天的南官话。整个历史是分阶段的。   1.上古西南官话阶段   为了更好理解“上古西南官话”,不妨将历史再往前翻翻从秦国历史说起。秦人先祖,本在甘肃天水给周天子祖上养马。因养马有功,西周孝王六年(前年)封秦非子于“秦”,到公元前年秦襄公被东周平王正式列为诸侯,共历5君;而从秦襄公到秦王赢政,又历31君,辟地千里,定都咸阳,一统天下。在长达三百年间,秦、楚、蜀因为地缘相近,联系密切,相互交融汇合,到秦取巴蜀(约公元前年)之后就有迁入蜀地的,逐渐形成当时的通用语言。后来汉朝也定都关中,更加巩固了这一通用语言,即“上古西南官话”。但应明确的是,上古西南官话与如今的西南官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2.中古西南官话阶段   从三国分治到隋唐时代,为中古西南官话阶段。这个阶段,不仅与战争有关,更与移民有关。古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地理偏安,汉族移民大量进入,四川盆地便是最集中的地方。几次大的历史事件足以为证。例如:三国时代刘备集团入川带去大量的中原人口,西晋集团消灭蜀汉政权同样也有大量的中原人士入川,隋唐大一统后,自由移民到天府之国更是不计其数。此外,还有盛唐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两度逼迫李唐王朝避难四川和北方黎民大量涌入,都会带去不同时代的关中口音和东都中原口音。西南方言,必然为之一变。这个时代,便是中古西南官话时代。   3.近古西南官话时代   宋元以来、特别是明初洪武年间驻军大移民和清朝从康熙十年(年)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年)为止、历时年之久的政府大移民,堪称影响巨大。几乎可以这么说,明清两朝大移民,是形成近古西南官话的重要时期,奠定了现代西南官话从此成熟和定型的不二基础。   延至如今,民间对康熙年间“湖广填川”仍多有记忆。但对明朝洪武间在巴渝、滇黔、桂北一带广设卫所而带来的军事移民则往往不甚了之。然而,它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洪武年间军事大移民,主要方式是由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组成,其来源也主要为江南、湖广、江西等地军民。迟至明末,汉族已在西南地区的民族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加上清朝再度大规模移民,于是彻底改变了原来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人口结构,使四川人口暴涨,让湖广口音持续涌入,于是也成就了独具风格的西南官话。这多少有点类似于如今深圳,新生代本地人差不多讲不好深圳本地话,就是因为外来人口居多,带去的普通话或“塑料普通话”过于庞杂强势,逐渐成为深圳城市通用语音,而深圳本地口音则不得不逐渐式微。   另外,还因为地缘巧合,西南远离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较少遭受异族语言蹂躏和杂交,于是乎也就成功保留了更多唐宋古音读法。比如普通话里消亡了的入声读法,在湘西和西南官话中却还大量存在着,如:   一、谷、铁、黑、雪,   值、学、七、八、节,   莫、入、族、叶、屋,   敌、囯、哭、灭、绝……   所举这些字例,在西南官话、特别是湖南沅陵方言里还大量存在。其发音特点是:字音声调拐弯,短促急收,且无余音。这也正是古汉语音韵学中所说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之口诀,犹如活化石一般毫无差别地存在于西南官话口语中。   二、关于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地位和影响   现代西南官话,主要是从明代开始的。它除以上说到声调特点外,另外还有“浊音清化,无尖团对立,多数不分平、翘”等共同特点。其语音系统在所有地方官话中是最简单、也最成功。不仅如此,西南官话还非常强势。强势到年选定国语方言时仅以一票之差而落选成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强势到其影响力及于藏东、甘南和东南亚等地。至于整个四川盆地,重庆全境,云贵大部,湖南湖北西部,北至陕南,南到桂北,西至缅甸掸邦,东到九省通衢,以武汉为界,在这大片区域内,都能进行无障碍交流。相比之下,武汉以东地区,则往往十里不同音。   此外,西南官话还是缅甸果敢的主要语言,在老挝、越南等地也有部分汉族人仍在使用;而且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西南官话还具有官方地位。西南官话,还是仅有的三个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分支。   另外,东南地区的“军话”,有时候也被视为西南官话的一支。   试想,西南地区本来是高山耸立,沟壑纵横,彼此非常隔绝,但能在如此蔽塞而又非常广阔的区域内,西南官话区的民众大能做到毫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不得不说,西南官话影响力之大、生命力之强,确实令人感喟。而这又都是拜移民所赐。   但从语音本质上说,近古以来直至现代,西南官话仍属北方方言。只不过因调值有别而被称之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其源头,仍在黄河流域中原故地。   三、沅陵方言从属于西南官话的大致由来   古代沅陵,属楚国故地,称作“黔中郡”,辖区广阔。楚威王(前~前)时期,楚“黔中郡”之名正式见于史料。   《史记?楚世家》曰:“昭王三十年(公元前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史记?正义》解释是:“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西二十里”,即今沅陵县窑头村,有文物出土。   《史记?苏秦列传》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径塞。”   晋司马彪在《续后汉书?郡国志》秦黔中郡注里也认为“秦昭王置,名黔中郡”。   及至后来,楚黔中郡被秦国占领,秦国将原来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及江南合并为秦国巫黔郡;再及至秦朝建立,全国统一建立郡县制,原来的秦国洞庭郡、巫黔郡又合二为一改为秦朝的洞庭郡。里耶秦简就显示了这种行政区划的变更。   著名学者舒向今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文认为:“楚黔中郡大体相当于今怀化地区,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及常德市区、汉寿县、桃源县,邵阳城步县、绥宁县,四川秀山县(今属重庆市),湖北的来风县和贵州东部诸县。”再后来,汉高祖在此基础上设立武陵郡,大致与现在的武陵山片区相当。   而在楚之黔中郡、巫郡及楚之江南基础上建立的秦国巫黔郡,管辖范围比楚之黔中郡可能还要大。著名历史学者谭其骧认为,约今湖北清江流域、湖南沅水、澧水流域以及重庆黔江流域都属其中。   年6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湖南省社科院国家级专家何光岳、湖南省考古所研究员何介钧等二十名全国楚文化专家,相聚沅陵,专题讨论研究有关黔中郡学术问题。各位专家认真踏看了沅陵城西窑头试挖现场,考证了所有文献,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基本认定湖南沅陵窑头故城,为楚置黔中郡郡治所在地。   以上所述,无非说明一个问题:从先秦时代起,沅陵就因地缘历史而与西南方向的川、黔、渝、滇联系紧密。   至于“沅陵”之名,则是由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置沅陵县,隶于武陵郡”而得,至南陈太建七年()“置沅陵郡,治沅陵”,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废沅陵郡,“置辰州以处蛮”。以后朝代,分别以郡、路、卫、府等名之,不一而足。(综合采自《沅陵县志》)从地理位置上讲,沅陵地处湖南西部东沿,与湘西自治州一并称作“湘西”,且一直是湘西门户和隋唐以来州府所在,被历朝历代统治者视为扼控西南诸省之咽喉。在版图上,沅陵隶属湖南,但在地利上却与西南诸省干系千重。当年二野入川,也是走湘西沅陵一线。从语言关系上看,沅陵话更与西南官话(即川方言)同属一体,联系紧密。而与沅陵以东的湘方言则是相去甚远。语言上的这种差异性特征,不能说与历史演进没有一点关系。试想:战国时代,秦楚拉锯,逐鹿四川,先灭古蜀方囯。后又秦逐楚,迫使楚室从江汉平原不断东迁,最后寿终于安徽寿春。秦从楚手上得蜀,后又夺取楚囯故有领地沅陵,拜此所赐,也被带来秦蜀“官话”。从地理位置上推测,大致有三条路线:“中线”略为从巴渝一线进入酉水流域,“西线”略为从夜郎故地进入沅水流域,“东线”略为从濮国故地进入澧水流域以及常德(濮国范围,大致在丹江及其以南一带,有报道称:张家界慈利县境内发现濮国国都遗址),多流渠式辐射、渗透,使秦蜀方言从秦汉时代起就已渗入到了沅陵话中。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上古沅陵方言,不是现代沅陵话。   至于现代沅陵话,则应该是隋唐以后、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两朝“江西填湖广(“湖广”作为地名,明清以来仅指两湖(湖北、湖南)之地,并不含两广),湖广填四川”的直接结果,并且在流向上又刚好与先秦时代相反,是将两湖口音通过湘西沅陵而回播川黔渝滇,并且还是一种毫无差别的反哺回播,所以契合度相当高。   由此可见,沅陵话与川方言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属一个语音体系,即“西南官话”。两者密不可分。之所以如此,也是其来有自的。 :《普通话小史:西南官话以一票之差不敌北京官话》:   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与会代表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   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三大方言:   除普通话外,具有正式官方地位的汉语方言分支,分别是:一粤言,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官方语言。二西南官话,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具有官方地位。三客家语,是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也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排名第三)。此外,客家语还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也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年~年),通常简称兰芳共和国,是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间存在于南洋婆罗洲(现称加里曼丹岛)上的海外华人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 :   关于“军话”:   所谓“军话”,是明代初期“卫”“所”军制的直接产物。通行于广东、浙江、海南等地的“方言岛”。这些地方都曾是明朝“卫”“所”的驻军。经过六百多年的演变,各地的军话又略有差别。目前已处濒危状态。   年8月30日   

感谢原创作者湘西老健老师的

精彩文章!

让我们都来品读家乡的美文!

为了宣传和推广家乡——沅陵

特向家乡人征集描写

沅陵或人或景或事的原创文章

(图文并茂者尤佳,小视频亦可)

征集拍摄沅陵风景或人或物的图片

无论你是文坛才子还是文艺小青年、文学爱好者

欢迎投稿

为宣传家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ongxia.com/zrzy/1845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